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伏天上蒸下煮,“高溫病”蓄勢待發

剛送走“梅姑娘”,又迎來高溫魔獸,開啟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三伏天“高烤”模式。與此同時,各種“高溫病”也蓄勢待發。記者邀請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專家為大家盤點那些“高溫病”,教您科學預防的小秘籍。急診醫學科徐昌盛副主任醫師介紹,入伏後氣溫升高,如果再加上雨水較多,空氣溼度大,容易造成中暑。如果在高溫下進行劇烈運動,特別是喜歡跑步、競走、球類運動等的體育達人們更易造成中暑。因河邊本身溼度較大,喜歡釣魚的朋友也是中暑高發人群。

面板科董正邦副主任醫師介紹,近期已接診了多例曬傷患者。專家建議,要防曬傷,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防護工作。首先要控制暴露在烈日下的時間,避免紫外線長時間直射裸露的面板。另外,外出之前一定要使用防曬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服用某些高血壓藥物或大量食用木耳、無花果等感光食物以免曬傷。西瓜、冰棒、空調是許多人夏日避暑的“三大法寶”,但是中醫養生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內科劉志剛副主任醫師介紹,這是由於人身體的規律,到了夏天陽氣外發,體內處於虛寒的狀態,如果外界寒涼刺激過度,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在“夏季病”中,更多的是吹空調引起的貪涼感冒,開空調溫度太低,空調屋與室外的溫差比較大,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內空氣不流通會導致感冒。 專家提醒,夏季不要長期呆在空調房裡,也不建議頻繁進出空調房。需要注意的是,空調溫度不要過低,最低不能低於26攝氏度。同時要注意居室通風,隔一段時間要開啟門窗透透氣。清晨和傍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加強身體的適應能力。急診醫學科徐昌盛副主任醫師介紹,由於夏季氣溫高,食物中的細菌很容易生長繁殖,食物易變質,會引起腸胃炎、腹瀉,甚至是食物中毒等問題。再加上大家夏季偏愛冰西瓜、冷飲等,會加重胃脹、胃痛、腹瀉的發生。預防胃腸道疾病需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保護好自己的腸胃功能,飲食中避免食材的腐壞,儘量不吃生冷、過夜食物,食物完全加熱後食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中醫內科朱欣佚副主任醫師為大家推薦幾款養生良方。

●二米粥材料:大米100克,小米50克 做法步驟:將大米、小米淘洗乾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煮至米爛成粥。 營養價值:利於消化吸收、補充水分。

●參麥飲 材料:西洋參2-3克,太子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3-5克 做法步驟: 將藥材冷水浸泡燒開後小火燉15-20分鐘。營養價值:益氣養陰,但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食用。

●綠豆百合湯材料:藥用百合15-30克,或者食用百合1-2兩,綠豆適量 做法步驟:鍋置火上,加清水煮沸;放入綠豆、百合煮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煮至綠豆開花、百合瓣熟爛時加入少許糖。 營養價值:清熱解毒、安神潤肺。

作者:劉敏 程守勤

上一篇:研究揭示漢字書寫能力自我意識的腦神經基礎
下一篇:中年人“油膩”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45歲左右的男女,不妨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