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心理學陷阱:身處團體之中,個人的判斷總是傾向於向團體標準看齊

一般人都認為,“親眼自睹、親耳聽聞”才是最確實可靠的確認手段

。這話是說,不論一個人的知覺、感覺、認知能力有多麼不靈光,他都是不容易受欺瞞的。不過,我倒以為這話頗值得商酌,舉例說吧!

室內如果微量地逐漸添入瓦斯的話,人們是不易察覺的,這逐漸增加的量達到充滿一屋子時,屋內的人也可能仍渾然不覺。又如,如果在薄暮時分到戶外攝影,這時候天色必然是逐漸昏暗的,但因為變暗的速度很小,不易為人察覺。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拍出來的相片的光度最不易掌握。在這裡,就牽涉到人類感官的適應性問題。人類的感覺器官是最富適應性的,縱然是強烈的刺激,只要時間一持久,人們對它的感覺便會逐漸遲鈍。

譬如,黑暗中驟然點亮電燈時,人會為之目眩,但不一會便若無其事了。初戴上手錶或眼鏡時,面板也會有受壓迫之感,久戴也就不覺得,這些都是人們足能證明的經驗。舉的例子是說,在一開始毫不感到有刺激的情況下,逐漸增加極微量的刺激的話,人們會始終不感覺該刺激的存在。

在刺激以極微量增加的過程中,人的感覺器官會不知不覺地逐漸適應了它

。就如前舉瓦斯和攝影之例所指,當環境以前述的速度變化到超越安全的範圍的地步時,人還是會毫無所覺的。

以上所舉諸例,都以人類的感覺器官為限。

不過,就人類的心理和判斷能力而言,其適應力和感覺器官也是不相上下的。

譬如,當商人打算漲價時,如果他心中有漲五十元的企圖的話,最聰明的辦法是逐次小幅漲價,例如一次漲五元、十元不等,人們在不知覺中還可以接受他的漲價,如果他一下子把價錢調高五十元,鐵定會激起消費者的抗議。

仔細一想,人類的日常生活不就等於這種微細的環境變化和順應於此變化的體系嗎?人類的歷史也可以說就是此等變化和順應變化之體系的總和。縱觀二次大戰後的數十年間,眼所見及的變化雖然有之,但一些變化卻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發生,又在不知不覺中為我們適應了。

我想,躲在南洋叢林中三十幾年,近來才重返文明世界的那些二次大戰老兵們,對這種變化應該體會最深了,的確,物質文明已經極度發達,世界很可能以悲慘的結局收場,然而生活於其中的我們,卻好像並無所覺,我想,這才是人類所要面對的“世紀大騙局”。

當千鈞一髮之際,人在精神上、肉體上都能發揮出前所未有的能力來。

一位新進的作家對我說過這樣一段經歷。有一陣子他突然陷入一種文思枯竭、下筆艱難的窘境,面對著不得不提起勁來做的工作,他變得毫無幹勁。截稿之日迫近了,他仍舊一籌莫展,身上的錢幾乎花光了,又不由自主地整日遊手好閒。一時之間,他有一種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感覺。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突然覺得身上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推動著,迫使他集中精神,發揮出前所未有的能力,短時間之內,文思有如泉湧,下筆有如神助,由始至終,富氣呵成。完稿之後,他對自己所創下的成績都覺得驚訝不已。

我想,大家都有過與之類似的經驗吧?當然,情況也許不像他的那麼神奇,不過我倒從不曾有這樣的幸運,我經常面臨文思枯澀的窘境而一籌莫展。最後好不容易才突破瓶頸,這時一定是一陣極度的疲乏來襲。我從來不會有如他所說那樣的突然文思泉湧。

不過,我只知道,為了突破眼前的窘境,我一定全力以赴,所以在突破瓶頸之後,我才會有極度疲乏之感,那是使盡全力的結果。我這樣說也許有自吹自擂之嫌吧!不過,任何人都可能有過這樣走投無路的窘況吧?一般說來,

在面對這樣的狀況時,人們都很可能發揮出想象不到的能力來。

這是忍耐力、集中力、直覺力等精神力量的全力以赴,也是一種肉體力量的表現,像“突破火場時的蠻力”即屬此。當人被迫至絕境時,也就是在面臨生死關頭之際,往往會發出一種超越常理的力量來,科學上對這種情形也難作解釋。整體而言,它也許不能說是一種精神感召或意志力,而更近似一種動員一切所能,發揮前所未有的集中力或直覺力之狀態。

以一般的感覺言之,它可以說就是一種超能力,不過它絕非什麼不可思議的事。現在我們知道人類具有這種能力,所以,不論遭遇如何山窮水盡的窘境,千萬不可自暴自棄,更不必絕望悲觀,只要全力以赴,不論怎樣的困境都有逢凶化吉的可能,只是你肯不肯盡力而已。

在團體中,個人的判斷總是向團體的標準看齊。

我們常說“家風”、“校風”、“學風”等等,意思是指一家有一家的習尚,一校有一校的風氣,一門學術也有一門學術的格調。這種傾向其實早已根深蒂固在我們的社會之中,只是我們不太去體會它而已。舉例說吧,我聽說以前教過的一名學生現在任職某銀行,這名學生在學校時我對他深有印象,只是怎麼也無法想像他現在竟然會是一名銀行員。

數年之後,在一次同學會中我又見到這名學生,我在他身上看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這時這名學生無論在外表,氣質上都儼然是一付銀行員的模樣,而且不論想法、構思都不愧是個銀行員,顯然他已經是個務實而極肯用心的人了。據他說,剛進銀行時,依照學生時代的姿態待人處事,因而顯得十分冒失魯莽,到處碰壁。

一年以後,他注意到自己的待人處事方式和整個公司的氣氛顯得格格不入,但是,就在不知不覺間,這距離已逐漸拉近了,更出人意料地,現在自己與周圍的環境已經協調成同一步調了。

所謂“風氣”,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卻具有一種能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價值觀等之力量

的確,富人處身於團體之中,似乎就有一種想向該團體的平均價值標準看齊的心理傾向。人們雖有意去抗拒它,卻又不得不去遵循它,不論做任何事都要向團體的價值標準看齊。也許有少數人頑強不屈,但多數人則只有屈服而已。這就是所謂的校風、家風或團體精神。

目前的中小學校有一股歪風頗值得憂慮,那就是學生的拒絕上學風潮

。我想,我們應該就心理學的層面來看這個問題,這是在支配社會大眾的價值標準、和個人的價值觀間的差距無法拉平的情況下,影響到學生的精神及生理雙方面,以致任憑家長打罵,他們還是拒絕上學。所以這應該是一種“症狀”。

孩子能和“學校是不能不去的”之價值標準同一步調當然最好,如果不能,就會產生這樣的症狀。換言之,所謂“齊一步調”,就是一種具有下意識去做的特徵之心理傾向。人一旦置身高密度的群眾之中,就有高度的被暗示性,且責任感也被淡化。

據報載,日本琦玉縣的上尾火車站,因為電車嚴重誤點,一群憤怒的群眾蜂擁衝入站長室,把站長和職員痛毆一頓,還放火燒了車站,將事情鬧得幾乎不可收拾。參加騷動的分子,多半是平凡的上班族,平日都循規蹈矩,按理是不會做出這樣的暴行才對。當然啦,在整個事件當中,如果當時上尾站候車的乘客不多的話,也不會發生這一場騷動。

正因為當時候車的人極多,所以這些人才會做出平日落單時絕不會做的事來。我們可以這樣說,

個人一旦置身在群眾之中,就易喪失個人的冷靜判斷力和批判力,而流為附和雷同。

有“眾人皆醉我獨醒”地覺醒的人,畢竟只有少數,一般人若置身在群眾中,往往都有如釋重負之感。

這時候,周圍的人與自己並無直接的關係,對自己也不會有所注意,這對於平日痛感孤獨,苦於人際關係之壓力的人而言,就好像躲在緊閉的房間內一般地感到自在。換言之,人置身在群眾之中,就有一種“無名的存在”之感。群眾之間,有共同的關切和共同的目標,且有強烈的整體感的話,就會喪失“小我”的意識,而融入“群體的大我”之中。

也就是說,這時候有名有姓的“個人”的責任感或主體感會被淡化,且理性的判斷力也為之減弱。人在群眾之中,由於大家都做著同一件事,所以個人就不會因做這件事而被矚目,即使所做的是犯法的事,若要追究責任,也是帶頭者的罪重,隨從者的罪輕,有時甚至罪不及從者。因此,人們在群眾中才會輕易地附和盲從。

另外,群眾的另一個特徵就是有高度的被暗示性。只要給予一點徵兆或暗示,人們便會簇擁而上。最可怕的一個例子就是發生在一九七九年初,震驚全世界的人民教會事件。在共同信仰的羈絆之下,教會中的人,簡直像不曉人事的小孩子一般,都毫無異議地服從教主的唆使,而鬧出一場集體自殺的悲劇來。

上一篇:顛覆常識:微波爐等對人體有害
下一篇:糖尿病腎病的胰島素治療,劑型如何選擇?劑量如何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