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生命的探問》:絕望是沒有意義的受苦,你如何找尋生命的意義?

作者:心理菌創作團隊 孟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譯者)

在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得罪了諸神,諸神罰他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由於巨石太沉重了,每當到達山頂,巨石就會滑下來。西西弗斯就在一日復一日的勞作中耗盡了自己的生命。

許多人認為自己就像西西弗斯一樣,每天重複著一層不變的生活:上班、吃飯、下班、刷劇……人生像一片沉水一樣沒有絲毫波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是否思考過:沒有華服美衣,沒有珍饈佳餚,沒有豪宅名車,沒有驚心動魄,沒有跌宕起伏,我這樣平淡如水的人生有意義嗎?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一些人崇尚“不偉大,毋寧死,覺得做不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人生近乎虛度”。不過,在《生命的探問》中,心理學家維克多。E。弗蘭克爾用親身經歷證明了即便是深陷集中營,人們也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

跨過人生苦難,我們會獲得豐厚的心理資源

維克多。E。弗蘭克爾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他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他在初中時就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曾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專注於精神病學與神經症學研究。與很多心理學家一樣,他與精神分析學派的關係也經歷了從吸引——排斥——放棄的過程,他堅信意義是人類的主要動力,早期的研究內容是青少年自殺問題。

1942年是弗蘭克爾的生命轉折點。他已經獲得美國簽證,但為了陪伴年邁的父母,他與家人一起被送進集中營。他看到了許多慘絕人寰的場面,在四個不同的集中營度過了三年多的時光。當他出來之後,他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母親以及未婚妻都死了,全家只剩下他與他妹妹。弗蘭克爾有關生命意義的思想源於他的親身經歷。他的人生境遇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他的人生被割裂成無法拼合的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卓有建樹的心理學家,另一部分是喪失親人的孤獨者。已有的痛苦既成事實,無法磨滅,也無法從頭再來。在這種遭受巨大的痛苦之下,他從自己經受的非人折磨中汲取智慧的力量,認為一個人如何適應和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桎梏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透過行動、愛和痛苦來理解生命的意義。

弗蘭科爾還認為,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義都依賴於個人做出並實施的選擇。換句話說,你擁有自由意志,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不是環境決定的,也不是遺傳決定的,無論是怎樣的人生苦難,其結果都依賴於你的選擇。

無法改變環境,我們應該改變我們對環境的態度

佛教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這八苦,貫穿著從生命誕生到生命死亡的過程。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力時,這往往會讓我們回到一個最終的原點——人生的意義。而這恰恰是弗蘭克爾關注的重點。

在《生命的探問》中,你會發現他關於人生意義的諸多討論。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弗蘭克爾強調自由意志,這並不是說弗蘭克爾否認環境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不過,他在一次採訪中談到“絕望是沒有意義的受苦”,如果你能為痛苦找到意義,那麼,你就不會陷入絕望。

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些年輕人因為繁瑣的工作、苛責的上司、微薄的薪水而鬱鬱寡歡,甚至落入絕望的境地。但是,如果你把這些痛苦賦予意義、看作是實現人生夢想的必經之路時,那麼你的整個情緒狀態都會有所轉變。

奮鬥的人生是有意義的,躺平的人生也是有意義的

談到生命的意義,就不得不提到生命的存在形式。

弗蘭克爾在《生命的探問》中總結,“生命的意義只存在於回答的過程之中,有關個人生命的問題只能由個人作答,因為對自我生命負責的人是我們自己。“這段話讓我想到最近熱熱鬧鬧的奮鬥與躺平之爭。

白巖松“不會吧”的詰問把自己送上了熱搜,他對“躺平”可能存在一些誤解。許多年輕人的“躺平”,不是宅在家裡什麼都不做,而是正常工作,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這種生活狀態是不可接受的嗎?不追求功成名就,不追求豪宅名車,就是應該批判的異類嗎?

事實上,我們不應該陷入非黑即白的評判體系,而應該帶著好奇心去探索生命的不同存在形式:你可以一直選擇、或者在某個人生時刻選擇躺平或奮鬥的生活方式,甚至你可以選擇其他生活方式。

關於生命的意義,我想用一句話來回答:

活著本身就是意義,這個意義的評判者是自己,而非他人。人生的意義,是“我覺得”的意義,而不是“你認為”的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村頭牆角下曬太陽的閒漢,或者是隻願打零工的自由打工者,還是身體孱弱的病人,他們的人生都是有意義的。

結語

弗蘭克爾的存在主義心理學關注的是自由、死亡、孤獨和意義,它比關注原生家庭的精神分析學派、關注個人信念的認知行為學派具有更宏觀的視角與寬廣的格局,給心理學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才49歲,肺癌腦轉移不能承受化療,還有救嗎?他選擇了中醫治療
下一篇:測量血壓,左手和右手都一樣?很多人都弄錯了,牢記5個細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