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郝萬山:用中醫思維來理解中醫的“五行”

I 摘要

:五行是透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揭示出的自然界一年之中氣的運動變化規律。《內經》把五行和陰陽並列起來,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五行學說是古代人類研究大自然氣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運動規律的古代自然科學學說。

用中醫思維來理解中醫的“五行”

作者:郝萬山

五行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筆者根據《黃帝內經》和其他古籍的記載,從氣的運動方式,討論五行的基本概念。

1 五行非五材

所謂五行,盡人皆知乃是木、火、土、金、水。但若按其字義理解為5種具體的物質、材料,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稱五行。“五材”的概念,古已有之。《左傳· 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的說法,《尚書大傳》也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的記載,指的都是五材,5種具體的物質和材料。即使將其說成是5種元素,也仍然屬於五材的範疇。

五行的“行”字,《說文解字》說:“人之步趨也”,也就是邁步行走的意思,進而可引申為行動、執行、運動。現代漢語中的人行道、步行街、腳踏車的“行”字,都是這個意思。所謂“五行” ,應是指自然界氣的5種執行方式,或說是5 種運動形式。漢代的《白虎通·五行篇》說:

“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

意思是說,用“行”字,是用來表述大自然之中氣的運動、執行方式的。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說得更清楚:

“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其行不同,故為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

顯然是說,五行是指天地之氣的執行,有了陰陽,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之所以用“行”字,是因為天地之氣的執行方式不同。

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鄰的次序相生,以季節相間的次序相勝,也就是相剋。《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溼燥風”

,也是把四季和五行聯絡起來的。因此在

《黃帝內經》裡,又把五行叫作“五運”

,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溼燥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編者注:jī ,同“期”)之日,週而復始”,“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可不通乎!”

這些都說明

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間四季氣的運動變化規律、揭示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絡、揭示人體各器官氣機特性和相互聯絡的學說。

因此在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這5個字,已由具體的5種物質或材料的原義,昇華到5種氣的運動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2 五行的屬性和歸類

五行所代表的氣的運動形式和特性各是什麼?將自然界萬物用五行進行歸類的依據是什麼?古人是用“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方法來研究的。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生活在北半球的華夏先人,在傍晚仰望星空時,很容易觀察到北斗七星的週日視運動和週年視運動。就週年視運動而論,當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時分指向東方時,地面上則是春季;指向南方時,則為夏季;指向西方時,則為秋季;指向北方時,則為冬季,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對應的來歷。

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 傷寒例》中,就有“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記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8個大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氣以及七十二候的關係。

可見以觀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來確定四季和節氣的方法,是由來已久而且也是很精確的,這在《傷寒論》中稱之為“鬥歷”。

仰觀天文,斗柄指東;俯察地理,地面為春。

在這個季節微風和煦,冰雪消融,種子生根、發芽,草木根鬚下伸、枝葉上展。蜷曲成團而冬眠的熊,在春風的呼喚下,爬出樹洞,伸伸腰肢,一派舒展之相;盤成圓盤而冬眠的蛇,被春風喚醒,伸展身體,慢慢爬出了山洞,開始了一年的新生活……從物候的觀察,到古人關於春季陽氣布陳、發散、發陳的論述,皆提示,

在春季,是氣的展放、疏洩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

因樹木的根鬚和枝條皆喜展放條達,故

古人便將氣的展放、疏洩運動形式,以“木”來命名

,因此“木”在五行中,並不是指具體的樹木或木材,而是代表自然界在春季的氣的展放疏洩運動。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在中醫學裡,稱肝和春氣相應,也就是說肝的生理特性和木氣的疏條展放之氣相應,臨床透過調肝舒肝,在上可以治療心肺疾病,在下可以通便、利尿,可以治療婦科疾病,都是利用了肝主疏洩展放的功能,但有的書上說肝主“升”,春氣主“升發”,這就值得商榷了。而肝主生,春氣主生髮、展放,則是《黃帝內經》的本義。

斗柄指南,地面為夏

,氣候炎熱,草木在地下的根鬚長勢明顯減緩,而在地面上的枝葉則繁茂生長,動物更加活躍,自然界一派欣欣向榮、蒸蒸向上的景象。從物候觀察,到古人關於

陽氣至夏洪盛、夏氣揚蕃秀之令、萬物蒸蒸向上、養長之道的論述,皆提示在夏季,是氣的上升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於火性炎上,故以“火”字來命名。

因此主升的是火氣,而不是木氣。木氣的運動一旦由“生”變成“升”,那就是木鬱化火,鬱火上炎,那就是病態了。

斗柄指西,地面為秋

,氣候涼爽乾燥,草木枝葉枯萎,根鬚末端乾枯,養分向主幹內收,向果實和種子內貯藏;冬眠的動物此時在體內積聚了大量脂肪,以致顯得臃腫肥胖,以便等待嚴冬到來,進入冬眠狀態後慢慢利用這些能量。從物候的觀察,到古人關於至秋要收斂神氣、養收之道、秋氣正收斂之令的論述,皆說明

在秋季,是氣的內收、收斂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於金屬密度大,象徵著收斂密集,故以“金”來命名。

斗柄指北,地面為冬

,氣候嚴寒,萬物閉藏。種子深藏土中,生機潛閉,處於滯育狀態;冬眠的動物深居洞中,基礎代謝降至最低水平。從物候觀察到古人關於冬季地戶閉塞、陽氣伏藏、陽氣下沉、地氣下降、冬氣正養藏之令的論述,皆提示

在冬季,是氣的下降、潛藏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於水性就下,象徵著下降、潛藏,故以“水”來命名。

從春至夏,是由木氣的展放到火氣的上升,為氣的陽性運動;由秋到冬,是由金氣的內收到水氣的潛降,為氣的陰性運動。其間

由陽轉陰,需經由夏秋之交的轉折過度,此時中醫稱之為“長夏”。

在長夏,暑熱未去,陰雨連綿,氣候悶熱潮溼。此時草木枝端長勢減緩,已經開花結果,正在化育種子和果實;動物孕育胎兒,繁育後代,已不如春夏求偶交尾之活躍。由此推知,

此時是平穩運動的氣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也就是氣的展放和內收運動相均衡,上升與下降運動相均衡,保持了一種動態的穩定,而土性最為敦厚平穩,於是便用“土”字來命名。

其實由春季木氣的展放,轉為夏季火氣的上升;由秋季金氣的內收,轉為冬季水氣的潛降;由冬季水氣的潛降,轉為春季木氣的展放,都存在著平穩過渡的一段時間,於是

《黃帝內經》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說法。所謂土旺四季,是指在四季的最後18天,都是平穩運動的土氣占主導地位。

伴隨著天空的斗轉星移,伴隨著地面上春、夏、長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大自然的氣機進行著展放、上升、平穩、內收、潛降這樣有序的運動和變化,古人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它們的運動特性,這就叫五行。

當然季節更替的決定因素,乃和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到太陽距離的週期性變化相關,並不取決於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向只不過是觀察天象的參照物罷了,但卻是五行歸類的內容之一。

3 五行的生克

五行之間,以季節為序,相資生、相養助、相促進,這叫五行的相生

,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說的“比相生”。

春季木氣的展放,為夏季火氣的上升創造了條件,叫木生火;秋季金氣的內收為冬季水氣的潛降提供了前提,叫金生水;火氣升至極點,必將停止上升而轉為穩定,叫火生土;長夏土氣的平穩,隨著秋季的到來,則將轉為金氣的內收,叫土生金;而冬季水氣潛降,生機閉藏,則為來年春季木氣的疏洩展放蓄積儲存了能量,這就是水生木。

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間的次序相制約、相抑制、相剋制,叫五行的相剋

,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說的“間相勝”。如

木氣的展放,抑制土氣的過度平穩,以防其壅實內收傾向過早出現,叫木克土;土氣的平穩,可制約水氣的過度潛降,叫土克水;水氣的潛降抑制著火氣的過度上升,叫水克火;火氣的上升,抑制著金氣的過度內收,以防其過早沉降,叫火克金;金氣的內收,制約著木氣的過度展放,叫金克木。

誠然對五行生剋的解釋,也有從五材之間的關係來論述的。如《素問· 寶命全形論》說:“木得金而伐,水得火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又如《五行大義》說:“木生火者,本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 … ”等等。表面看來,很是機械,甚至十分牽強,但從

《素問》所言“萬物盡然,不可勝竭”來看,應是以五材之間的關係來代言五行的生克規律。

清代醫家黃元御在《四聖心源》裡說得十分明白:“其相生相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黃氏所說的“氣”,就是指氣的運動,“質”則指具體的材料或物質。故黃氏進一步說:

“相剋者,制其太過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溼,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溼;金氣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摻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

雖然在有些細節上和前面的解釋有所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皆是從氣的運動形式之間的養助、制約關係來認識五行生剋的本質。

五行之間,有相生則不至導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剋則不致造成某行的太過。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剋制化,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定狀態。只有這樣的穩定狀態,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衍化,才化育了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所以

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於是植物有了生長化收藏的生命節律,動物有了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

樹木、馬牛羊的牙齒、魚的鱗片、烏龜背殼上的年輪,甚至南極洲冰層上的年輪,無一不是五行的傑作。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把五運也就是五行和陰陽並列起來,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

《傷寒卒病論集》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 ”,儘管有人認為這段話可能是衍文,不一定是張仲景的原話,但肯定不是現代人的話,可見古人顯然沒有把五行當作地球上的5種具體材料、物質或元素,而把五行看成是化育和支配萬事萬物的氣的運動規律,甚至稱其為“五常” 。

由於五行學說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觀點,甚至在運用五行對自然界以及人體臟腑器官的分類上,出現不同的認識,這完全可能並且客觀存在,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何況道家、丹家、兵家、儒家、堪輿家,根據各自學派之所需,對五行學說進行附會改造,這也都是歷史事實。但是,

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原本是古代人類研究天地大自然氣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運動規律的古代自然科學學說。

中醫學是依據自然規律和生命規律來預防和診治疾病的。

2021年,郝萬山老師重新備課,郝老師分享自己從醫50年的臨床乾貨!並整理了自己幾十年的治病心得、臨證經驗,重新錄製《郝萬山精講傷寒論。實戰版2021》課程,50多個課時,近20小時課程,特別適合已經從事臨床的中醫醫生!學習中醫有個好老師很重要!

學習者評價:

郝老師,做為一個老師他是深入淺出的,理論真正結合實踐的,做為一個學者,他的傷寒專業是高深的,做為一個醫生,他是充滿熱情和智慧的.我現在常常看他的傷寒論講課錄影。

郝老師課講的非常好,引人入勝,我是上大學時學的傷寒,現在重新撿起來,要感謝郝老師,課裡知識容量非常大,不僅有醫學知識,還有很多人文知識。總之,現在聽郝老師講傷寒論,又使我重新看待中醫。

上一篇:99年出生的她,因美臀而走紅,凹凸有致的身材曲線,怎麼做到的
下一篇:腿不僅要細還要直,95%的人腿都不直,詳細講解鉛筆腿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