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人處理戰場上屍體的辦法,真的讓人吃不下去飯

古代科技並不發達,在戰場上怎麼樣處理敵軍的屍體呢,小南在這裡總結了古代軍隊處置敵軍屍體的幾種方法。

一、亂葬活埋

在古代的戰場之上,動不動就是十幾萬大軍作戰,但戰鬥結束之後,戰場之上堆積如山的屍體,清理的人往往是勝利者的工作。古人最普遍的做法是埋葬他們。一般來說,戰敗方的俘虜負責挖一個坑。他們挖了一個大坑,把所有的屍體都扔進去,然後用土把它蓋住。這種方法應用廣泛,從全國各地出土的各種白骨坑和亂葬坑之中都能看到。更著名的是河南義馬白骨坑,長平戰役遺址。

長平之戰

二、築景觀

挖坑埋人在戰場上,有點太麻煩了。所以古人也想出了一個省事的辦法——築景觀,同時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骷髏臺”。“京觀”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是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晉楚兩國交戰,楚國勝利,為了震懾其他諸侯國,楚國將晉人的屍體整齊擺放於城牆之外,形成一道駭人的墳冢。由於,這個舉措有十分強大的威懾力,所以,即便它十分殘暴,但是各個諸侯國並沒有明令禁止京觀,反而有一股越行越盛的風氣。在各種史料之中,關於景觀的記載很多,張岱的《夜航船》中就說到了京觀:

“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

中國最大的京觀是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期築成,當時皇甫嵩鎮壓了潁川黃巾軍起義,並用黃巾軍十萬敵軍首級鑄成了一個巨大的京觀。黃巾軍戰死三萬餘人,俘虜六萬餘人。並且,皇甫嵩將張角屍首從棺槨中剖出,戮屍以洩憤。黃巾軍起義至此被鎮壓,皇甫嵩下令將此次屠殺多達十萬的黃巾軍和百姓屍體堆疊成山,並且,用泥土以加固。同時,他確實憑藉這件事聞名於世,不僅如此,因為他在鎮壓起義中立下的汗馬功勞,皇帝任命他為車騎將軍,賞賜無數。

一直到清朝,築景觀這一殘忍的作法才被完全廢除。清朝統治者將屍體就地掩埋,不分敵我公平對待。

三、火化

火葬在古代戰場之上也很常見,可以避免屍體腐爛引起的瘟疫。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燕軍圍攻齊國即墨,在城外挖墓地,焚燒屍體。

“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目十倍”。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火葬對敵人的破壞有多大。但當時火葬被視為一種恥辱和懲罰。戰後,被火燒的屍體大多是敵人的屍體,以示對敵人的侮辱。

火化屍體也是勝利方的一種洩恨方式,古代人對遺體非常講究,而焚燒敵人的屍體,是對敵人精神上的打擊,正所謂死無全屍,還無葬身之地。

四、暴屍荒野

在古代一旦遇見不以佔地盤為目的的軍隊,又死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戰爭之中死去的人想被埋葬就成了奢望。畢竟“馬革裹屍”只屬於勝利者,所以失敗者的屍體只能被遺棄在荒野之中,任由野獸吃掉。杜甫的《兵車行》就是這樣描述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五、人肉軍糧

有時還有一種更殘忍的方法用以處理屍體,那就是,屍體變成勝利者的軍用食品。這種極端殘忍和不人道的做法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但確實存在。《三國志·程虞傳》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

古代軍隊處置屍體的方法,殘忍又無可厚非。有詩是這樣寫的

“可憐河邊無定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說明了戰場上失敗一方的殘酷結局。在戰亂的時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要珍惜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

上一篇:荒野行動 x 柯尼賽格聯動開啟,巔峰速度現身荒野大陸
下一篇:古代人處理戰場上屍體的辦法,真的讓人吃不下去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