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抗美援朝志願軍,竟是吃的這種食物

1950年,朝鮮戰場上,美方總司令嚐了一口志願軍的“炒麵”,隨即吐出說道:這!給我計程車兵吃,他們會調轉槍頭打我。可當年有“炒麵”吃在志願軍看來,已經是很不錯的食物了。

“一口炒麵一口雪”,志願軍將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打敗了美方“聯合國軍”,把侵略者趕出三八線。

那麼,“炒麵”到底是什麼東西?其背後又蘊藏了多少動人的故事?

朝鮮戰場,面對敵軍強大空中優勢,幾十萬志願軍將士如何吃飯?困難重重。

當時,美軍投入到朝鮮戰場,有近兩千架戰鬥機和轟炸機,可以說完全主宰了朝鮮的天空,其轟炸強度用兩字來形容——瘋狂。

在高強度的空襲之下,志願軍後勤力量遭遇慘重損失,首批入朝的汽車約1300輛,一個月時間就被炸掉1000輛。

面對如此嚴酷的形式,志願軍的口糧難以得到及時補充,而且就算得到補充,白天黑夜也不能生火做飯。

因為,敵機發現哪裡有炊煙和火光,馬上就會趕來狂轟濫炸。

所以,志願軍急需一種攜帶方便的野戰食品來滿足將士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於是,“炒麵”應運而生,就是將各種原材料炒熟後,按一定比例磨成粉,即為可隨時食用的炒麵。

只是不同的地域,炒麵的製作原料有區別,隴中地區用玉米、青稞米、甜菜根為原料;東北地區用小麥、大豆、高粱米為原料。

那麼,又是誰提議把炒麵帶到朝鮮戰場上的呢?說法不一。

權威的說法是:朝鮮由於連年征戰,滿目瘡痍,朝鮮人民自己吃飯都是大難題,讓他們提供糧食是不現實的。

再加上,美機瘋狂轟炸,入朝部隊又很難生火做飯。

這時,時任援朝後勤部長的李聚奎,想起自己曾吃過的炒麵,食用方便,宜保管。

鑑於種種,李聚奎將軍提出:用炒麵作為志願軍的乾糧。

志願軍副司令洪學智回憶:“炒麵是混合製成的一種易於運輸、儲存和食用的方便食品,打仗時,大家隨身背一條炒麵口袋,飢餓時抓一把炒麵塞在嘴裡,再吃上幾口雪,照樣可以堅持戰鬥。”

說到炒麵,得說說攜帶它的工具——炒麵袋,直徑約10釐米,長1米多的布袋。

而關於這條袋子,能裝多少炒麵?說法不一。

38軍戰鬥英雄張炳榮回憶:一人一條米袋,裡面按兩個月標準,準備炒麵、餅乾和罐頭。

邱少雲的班長鎖成德回憶:入朝後每人配發七十斤炒麵、八枚手榴彈、五百發子彈。

可見,當年志願軍行軍負荷量之大。

此外,當年志願軍吃的炒麵,質量也不能得到保證。

老戰士回憶:“剛開始極棒,精粉加工炒成,裡面有砂糖、芝麻、花生仁,好吃得很。

後來漸漸地變了,改成乾巴巴的高粱米炒成,哪裡還有砂糖芝麻仁?吃起來又苦又澀,咽不下去,大便乾結拉不出來。”

炒麵質量得不到保證,是因為:當時國力貧弱,不是統一由食品廠生產,而是由全國各企事業單位,以及人民群眾分散炒制。

由於需求量大,志願軍將士定量供應需1400多萬斤炒麵,東北地區使出了吃奶的勁,也只能解決1000萬斤,不足的只好由國內其他地區幫助解決。

為了志願軍將士炒麵的需求,全國迅速掀起男女老少忙炒麵的熱潮,包括總理在內的許多中央領導人也在忙在其中。

志願軍月需1400多萬斤炒麵,摺合成噸不過是7400多噸,今天一個現代化企業就能完成的任務。

在當年,全國上至總理下至平民老百姓,才能勉強完成。

可見,當時百年戰亂之後的中國虛弱之程度,那麼炒麵口味不一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了。

如此種種,我們對志願軍將士在如此艱難困窘的條件下,打敗美方的“聯合國軍”,取得朝鮮戰爭的勝利,感到由衷的敬佩。

上一篇:使命召喚手遊:異變狂潮裡隊友不給力?5點技巧助你單刷也能通關
下一篇:陰陽師:帝釋天加入御靈陣容,穩定10秒速重新整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