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張良的職場之路:從小吏到大官,他用了哪些職場心法改變命運?

本文導讀:

張良之所以名垂青史,絕不僅僅是因為智計無雙,而是因為他獨特的心法,這心法蘊含著一個職場新人修煉晉級所需的秘訣,跨越兩千年風雲,依舊值得提煉、感悟、踐行。

留侯張良,西漢王朝的開國元勳,被漢高祖譽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但精讀《史記•留侯列傳》後,我們就會發現,張良之所以名垂青史,絕不僅僅是因為智計無雙,而是因為他獨特的心法,這心法蘊含著一個職場新人修煉晉級所需的秘訣,跨越兩千年風雲,依舊值得提煉、感悟、踐行。

心法之一:戒除任性妄為,懂得理論結合實際

如果我們把建功立業當作一個人步入職場的理想,那麼張良就和大家一樣,在事業的起步階段,也是一個滿腔熱血期望一戰成名的“菜鳥”。

張良是韓國貴族後裔,因為年少時祖國被秦軍所滅,一心為復國理想而戰。他實現理想的方法簡單粗暴,就是效仿“戰國四公子”的土豪做派,散盡家財豢養死士,尋找機會刺殺秦始皇!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他策劃的“博浪沙行動”宣告失敗,自己也因為太過招搖差點兒丟了性命,只好更名換姓四處逃亡。

即使流落異鄉,他任性的遊俠作風也絲毫未改,處處與社會為敵,繼續物色亡命之徒策劃下一次刺殺。後來在鴻門宴中發揮極大作用的項伯,就是因為“常殺人”,被他藏匿,與他成為莫逆之交。這位“社會危險人物”直到遇見高人黃石公,才算碰到了命運轉折點。

看見黃石公故意把鞋掉到橋下還讓他去撿,這個毛頭小夥子差點兒又現了原形,“欲毆之”,只不過看黃石公年老,才勉強忍住火氣去撿了鞋替他穿上。等黃石公完成了對他脾性的幾次測試後,送給他一本《太公兵法》,而這本兵書恰恰是改變張良未來命運的敲門磚。

張良“時而誦讀之”,這才體會到什麼是知識什麼是秘笈。他苦讀十年,掌握了運籌形勢權衡時局的真正本領,方才踏上人生坦途,在紛亂的局勢中有了用武之地。

生逢亂世讀兵書戰策,尋明主辨方向,是張良的做法;生逢盛世掌握一技之長,理論結合實際,方是職場新人的必由之路。如果你只是空懷一腔學識,卻充耳不聞工作實際,不去學習契合現實的有用知識,到頭來只能成為耍花腔充門面的擺設,處處碰壁。

心法之二:牢記理想獲得認同,找到合適領導

相比如今許多職場新人為了薪資待遇頻繁跳槽,當年的張良,也曾經面對各種各樣的諸侯勢力誘惑,那麼他又是如何甄別物色合適領導的呢?

在秦末亂世中,張良先後效力過四位“領導”。他先是投奔自立為“楚假王”的景駒,但是發現這位“王爺”實在庸碌,壓根兒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他在“離職”的路上遇到了沛公劉邦。劉邦這人不簡單,對張良的屢次獻策一一笑納,還對他很尊重。張良就感嘆“沛公殆天授”,是上天賜予他的知音。但張良畢竟胸懷復國理想,權衡再三,還是選擇和沛公一起成為最強勢力項梁的部下。在項梁麾下,他勸說項梁扶立韓王,這樣,他就有了第四位領導。

可見,張良是為了理想選擇效忠於韓王。順著這個思路,為保護韓國地盤,他又“借調”到沛公軍中,一番苦戰,助劉邦最終攻下咸陽。保劉邦就是保韓王,張良選擇領導的思路始終未變。而即使他聽說劉邦惹惱了項羽要遭橫禍,也沒有聽從項伯的勸告選擇逃跑,而是陪著劉邦赴鴻門宴並且全身而退,因為他相信做人要“有始有終”,這可不是張良腳踩兩隻船,還是因為那個原因,保住劉邦就能保住劉邦的好盟友,韓王。

是誰替張良選擇了最終領導呢?竟然是項羽!這位接過戰死項梁衣缽的年輕霸王,遷怒於把張良“借調”給沛公的韓王,不但不承認韓王的王位,還找機會殺了韓王!這就把理想堅定的張良徹底推到了沛公的身邊。

項梁勢力大名聲響,但死得早;韓王符合理想,但沒實力;只有對自己言聽計從的沛公劉邦,才有資格成為自己的領導!張良雖然效力過四位領導,但卻沒有讓後人評定為“朝三暮四”,因為他的選擇,始終秉承理想,順理成章。

換句話說,如果張良自恃滿腹學識待價而沽或者選擇“朝秦暮楚”,至多隻能做到一個“弄臣”,萬萬不可能成為後世標榜的典範。有本事有經驗,最終還要服務於理想,而不是服務於職位待遇。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信念,擁有再多人脈再多智商也無濟於事,因為人脈是虛的,得到他人的認同才是根本!

心法之三:切勿信口雌黃,做到時時一語中的

雖然張良與自己的頂頭上司劉邦,是“來自五湖四海,懷著同一個理想走到了一起”,但僅僅做到和上級統一思想還不夠,還需要你展現自己的實力。張良就是一個做到“平時不亂說話,但一說話就切中要害”的厲害角色!

當沛公被項羽封為漢王,沿著山間棧道進入漢中之時,張良鼓動沛公燒燬棧道。因為這樣做看似自絕後路,卻同樣消除了項羽心中的疑慮,避免遭到打擊報復。事實證明,張良的這個建議非常關鍵,項羽本已經做好了攻擊準備,直到聽說漢王燒了棧道才認為對方徹底放棄了鬥志。

當楚漢戰爭到了膠著時刻,佔據了齊地的大將軍韓信寫信請求劉邦封他做齊國的“假王”。劉邦怒火中燒,連聲責罵韓信追名逐利靠不住。又是張良勸說,必須滿足韓信的要求,才能讓這位齊王把生力軍調來。而劉邦聽從勸告封了韓信為王后,這才有了最後的“垓下之戰”。

同樣是在戰爭相持階段。有謀士勸劉邦大封舊諸侯,以便爭取更多支援對抗項羽。但張良據理力爭,指出如果封這些舊貴族為王,就會失盡人心,使得正在為漢王征戰的部下們失望至極。劉邦這才醒悟過來,連忙撤銷了命令,避免了一次潛在的內亂。

張良最重要的一次建議,則是在漢朝建國後。漢高祖劉邦封賞了一大批功臣,但其他的功臣們則經常在一起議論紛紛。劉邦問張良,“他們都在議論什麼呢?”張良回答說:“他們打算謀反!”劉邦嚇了一跳,問為什麼。張良解釋說:“現在被封賞的都是陛下喜歡依靠的人,而大家都認為封賞不可能人人有份,尤其是那些得罪過陛下的,還擔心小命不保呢!現在最好先把陛下最最討厭的那個人給封賞了,其他人就不會憂心了。”劉邦照辦,封賞了多次羞辱過自己的人為侯爵。果然,大家都說:“連那小子都封侯了,我們就更沒問題了。”

可見,劉邦感慨張良是自己的左膀右臂,絕不是隨便說說,張良的確多次扭轉局勢,幫助劉邦奠定了功業。身在職場,你必須像張良那樣,冷靜分析問題,確保自己的每一次建議都能命中要害,每一次決斷都能起到明顯作用,才能得到上級的肯定。說話不在多,更不在巧言令色,而在於言之有物,方能一言九鼎!

心法之四:切勿盲目自大,時刻謹言慎行

得到領導賞識,進入高層,恐怕是每一個職場新人的奮鬥目標。但留侯張良還有一個重要的心法需要傳授給大家,那就是千萬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不知深淺地隨意介入權力之爭。

就在劉邦讚揚張良“運籌帷幄”的那次盛宴後,劉邦下詔封張良為萬戶侯!張良對此堅辭不受。他說自己只是一介布衣,能夠做出一點貢獻完全是“天意”,千萬不要把自己封賞過高。張良如此謙虛一方面是本性使然,安定天下本來就是他的理想。但另一方面,熟讀兵書的他當然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在那個興兵作亂如同家常便飯的年代,封了萬戶侯幾乎和諸侯王是一個待遇,實在太過招搖!

果不其然,沒過幾年,那位公然要當齊王的韓信就成了張良的反面映像,先是被褫奪王位貶為淮陰侯,後來又坐實謀反的證據被夷滅三族。“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張良雖然沒有明說,但卻做到了心中有知,時刻踐行。

更大的一次挑戰則發生在劉邦晚年。劉邦打算廢掉太子,冊立小兒子。呂后派人找張良拿主意。要換了別人,知道這是在為未來的皇帝效力,多半會興奮不已。但張良只是不冷不熱地出了一個主意,建議太子去聘請四位著名的老學者當智囊團。剩下的寓意,張良任憑大家反覆追問,也不道出原委。

後來劉邦舉行宴會,看到太子身後站著的四位老學者,就徹底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因為這四位都是劉邦當年重金尋訪吃了閉門羹的,因為人家嫌他粗俗無禮。現在四人卻都成了太子的幕僚!劉邦知道太子羽翼已豐,無法再撼動了。

既有赫赫功名,又有非凡閱歷,張良在廢立太子這件大事上,輕而易舉做到了點到為止,不傷分毫。面對高層的意見分歧,說什麼說多少和什麼時候說,都是一件值得商榷的大事。身在職場,尤其是具備了一定職級,這種場合就無法避免。如果拿不定主意,建議大家品一品張良的韜略手段,必能獲益。

兩千年風雲變幻,留侯早已成為時光的一瞬,但藉助太史公之手留下的留侯生平事蹟,卻仍能為我們提供諸多教益,指點我們冷靜面對職場人生。讀史使人明智,大概就是如此吧。

END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名:皮皮中尉):現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簽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務骨幹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每週一至週五晚20:00,咱們在“銘語銘言”不見不散。

關注公眾號

鼓勵支援小編吧!

上一篇:《征服與霸業》S2將領競猜結果出爐!金榜題名花落誰家!
下一篇:專屬語音助手助你成長《極限競速:地平線4》驚現競速助手Cort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