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雍正的寵臣張廷玉,晚年被乾隆“折騰”得有多慘?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產權及免責宣告: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的內容和圖片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釋出,請及時與我們聯絡進行稽核處理或刪除。】

乾隆十三年,時年77歲的張廷玉以“老、病”為理由請求退休,

沒想到這一申請卻被乾隆“無情”拒絕了。

君臣二人辯論:70歲能不能退休

乾隆的理由是:「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

意思是說,我爹雍正可給了你最高榮譽,也就是等你死後可以配享太廟,

你怎麼還能貪圖安逸呢?

張廷玉謹小慎微地在朝堂混了一輩子,本以為乾隆會痛快答應下來,

哪想到這位青年皇帝這麼不近人情,還把“配享太廟”一事搬出來說,

即使感覺憋屈,

張廷玉也不得不硬著頭皮“懟”了一句:「宋、明配享諸臣亦有乞休得請者,且七十懸車,古今通義。」

呦呵!乾隆一看這位三朝元老,平時寡言少語的,今兒到是抬上槓了,

還強調古人都是70歲辭官告老,怎麼地,當朕漢史沒學好麼……。

這麼一想,爭強好勝的乾隆頓時來勁了。

他反駁說:「使七十必令懸車,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盡瘁,又何為耶?」

你張廷玉不是說大家都是70歲退休的麼,那怎麼有人80歲拄著柺杖出入朝廷?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言外之意:你咋不學學人家諸葛亮呢……

向來精明的張廷玉,聰明瞭一輩子,此時反而犯糊塗了,

關鍵時刻忘了自己雖然是雍正的寵臣,可不是乾隆的,

乾隆雖說自己很精通漢學,偏偏是位雙標君,

他對漢臣的好感度一向不高,剛剛明顯已經很不高興了,

皇帝都用上“反問句”了,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麼?

但張廷玉想也沒想,繼續“抬槓”說道:「亮受任軍旅,臣幸得優遊太平,未可同日而語。」

諸葛亮和臣能一樣麼,他當時處在戰亂年代,而臣如今可是活在太平盛世裡……。。

聽完這話,乾隆已經耐心全無,他噼裡啪啦說了一堆“大道理”:

1。「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則不以艱鉅自諉,亦豈得以承平自逸?」

2。「朕為卿思之,不獨受皇祖、皇考優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餘年眷待,亦不當言去。」

3。「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顧能辭朕去耶?」

4。「為人臣者,設預存此心,必將漠視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則奉身以退,誰復出力為國家治事?」

你張廷玉肩負著天下重任,我爺爺康熙、我爹雍正對你那麼好,我對你十多年來也那麼好,

衝著這些你都不該那麼自私,你不想著為國家鞠躬盡瘁,

反而只想著自己過上悠閒的生活,

為人臣子要是有像你一樣的心思,那誰還會國家出力?

我捨不得你走,你到捨得離我而去……。

聽完乾隆這番話,張廷玉瞬間清醒了過來。

皇帝這不是分明說自己不忠不義、不懂得感恩麼,這還了得?

這頂大帽子扣下來,自己這張老臉都沒地方擱了,

乾隆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自己還能爭辯什麼,

再說下去,配享太廟一事可就懸了,

想到這,張廷玉果斷閉了嘴巴,再也不敢提辭官的事了。

當時乾隆雖然沒再說什麼,只是令張廷玉不必再兼理吏部事務,

事後可還沒完,乾隆當時就認定張廷玉不夠忠誠,懷疑他缺乏臣子的“氣節”,

甚至還將君臣二人的辯論寫在諭旨上,

將此事一下提到了“君臣大義”的高度,

為官以來從來沒出過差錯的張廷玉,就這麼成了“反面教材”,被打上了自私的標籤。

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乾隆為什麼會拒絕張廷玉歸老?

張廷玉已經77歲了,手腳都已經開始不利索了,身體大不如從前了,

即使他能堅持上朝,實際上也做不了什麼,

次要原因,在於張廷玉在康雍乾三朝一直處在“軍機大臣”的位置上,

此時的乾隆正處於朝氣蓬勃、熱情滿滿的時刻,

他自然是覺得還需要張廷玉,而且此前有大學士趙國麟乞休,

乾隆也是沒同意。

主要原因,在於張廷玉三番五次地申請退休,尤其是乾隆覺得他還能繼續幹下去的時候,

張廷玉卻總拿自己老了當藉口,這讓乾隆心裡很彆扭,

他覺得這是張廷玉對自己心懷不滿。

雍正皇帝病危之時,將鄂爾泰和張廷玉提為顧命大臣,並留下遺詔,

鄂爾泰和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也就是死後與他一起到陰間做伴。

在整個清朝歷史上,張廷玉是唯一享受到這個待遇的漢人。

乾隆自然是對張廷玉很優待的,繼位第二年還特地封張廷玉為三等伯爵,

開啟了清代文臣封伯的先例。

但是,畢竟乾隆是乾隆,他不是其父雍正,他對這兩個顧命大臣也是頗為忌憚的。

當年雍正最信任的人是怡親王胤樣,其次就是鄂爾泰與張廷玉。

原本清朝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設有理政聽訟大臣5人、副大臣10人;

到了皇太極時期,理政聽訟大臣已增至16人,副大臣也增為16人;

入關以後,清室但凡有大行動,都要透過這些“王大臣”去討論。

所謂“王”,即親王、郡王;所謂大臣,也是機要重臣,

這些“王大臣”將結果上書皇帝,由皇帝作最後的決定。

雍正皇帝即位以後,為了削弱“王大臣”干政的權力,在宮內建立軍機房,

後又把軍機房擴大為軍機處,由皇帝自己指揮,總攬大權,成為最高決策機構。

而胤樣、鄂爾泰、張廷玉三人,便時常出入軍機處,

尤其是張廷玉,幾乎每天都在陪雍正辦公。

張廷玉就如同雍正的“大秘書”一樣,無論“要事”還是“常事”,

都要秉承雍正的旨意迅速執行。

面對這樣勤奮又有能力的雍正皇帝,張廷玉也是盡心盡力,

哪怕事務再多,時間再緊迫,他都能將雍正的旨意執行得迅速又大體不差,

他也是為“全臣”,除了工部、兵部之外,其餘各部事務他都很熟稔,

雍正對他這樣依賴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乾隆也正是看中這一點,而且張廷玉這人悉數得到了其父張英的“真傳”,

將“為臣之道”運用得爐火純青,既不在私下裡與別的大臣來往過密,

對於機密要事又能守口如瓶,活脫脫一名“秉公處事,剛正不阿”的忠臣形象。

連雍正帝自己都說,張廷玉就像自己的“密友”一樣,忠實可靠。

但真的是這樣嗎?

隨著時間推移,乾隆就有了想法。

他發現張廷玉表面上很“淳樸”,實際上也做了不少“小動作”。

當時還發生了一起這樣的事:

有一名叫做俞君弼的富豪死了,沒有兒子。

偌大的家產自然引起了搶奪風波,當時他的一個親戚許秉義,為了與俞家人爭奪,便拜託內閣學士許王猷,邀請達官貴人來悼喪,以壯聲勢。

當時去喪禮現場的大臣有徐本和趙國麟,

另外禮部侍郎吳家騏不但去了,而且還收了“紅包”,

而步軍統領鄂喜則收了一萬兩之多,

詹事府詹事陳浩簡直出面替許秉義跑腿,

最讓乾隆吃驚的是,三朝元老張廷玉居然也派人送了名帖。

雖然事後乾隆對張廷玉作了免於追究的處理,

但是他對張廷玉的印象也有了改觀。

再加上,雍正是削弱了“王大臣”,但無形中,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兩個寵臣,

卻成了權勢滔天的人。

乾隆豈會沒有打算?等到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後,乾隆便提拔了訥親為軍機大臣。

訥親的站位還排在了張廷玉的前面。

這讓張廷玉心裡很不舒服,其實他這種不舒服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張廷玉用盡一生都在為大清嘔心瀝血的,可乾隆不這麼想,

他覺得張廷玉就是用辭官來發洩不滿,

而且他覺得自己對張廷玉也不比祖父、父親差,

但是反過來張廷玉對自己卻遠不及對父親雍正那麼忠誠,這讓乾隆感到很窩火。

於是,君臣二人漸漸有了隔閡。

直到張廷玉再一次“犯糊塗”後,乾隆的怒火當即爆發了。

乾隆大怒:你說你自己夠不夠資格“配享太廟”?

張廷玉真的很老了,尤其在乾隆十一年時,他最喜歡的那個兒子張若靄病故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對張廷玉的打擊可謂不小,

再加上他時常感到自己在被乾隆打壓,他為官多年很懂得察言觀色,

他覺得自己是時候退出朝堂了,這樣還能全身而退。

其實乾隆也深知這一點,即使為難過張廷玉,但看他確實是年老體邁了,

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乾隆皇帝終於同意張廷玉告老了。

這樣不就很好了麼,

哪想到張廷玉這時又犯糊塗了,雖然他達成了心願,但還有一件事他很不放心,

就是“配享太廟”一事。

太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

哪怕是皇親國戚,若沒有大功績都沒資格“配享太廟”的,這是無上的榮耀。

張廷玉能得到這份榮耀,可見雍正確實是很喜歡他,

但是乾隆就不好說了。

並不是說乾隆一定會剝掉張廷玉的榮耀,但是乾隆上位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

很讓張廷玉不放心,

例如雍正沒殺曾靜、張熙二人,還特地編著了一部《大義覺迷錄》,頒行全國,

但是乾隆即位不久,便下令將曾、張二人凌遲處死,還把《大義覺迷錄》全數收回,列為了禁書。

張廷玉深知乾隆對漢臣不那麼喜歡,自己這名漢臣辭官後,誰知道皇帝會不會收回其父的遺命,

張廷玉越想越覺得不踏實,於是厚著臉皮上了一道奏摺,向乾隆索要“承諾”。

他上奏說:「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

張廷玉請乾隆做出承諾,將會遵循雍正的遺命,讓自己配享太廟。

這事把乾隆氣得不輕,

張廷玉這不是明擺著不信任自己這個皇帝嗎,把自己當成什麼人了,都同意讓他“退休”了,

他倒開始“蹬鼻子上臉”,跑來要挾了。

乾隆雖然很生氣,但是念及張廷玉也確實為了大清兢兢業業了一輩子,

忍住怒氣給張廷玉頒發了手詔。

張廷玉或許真是大腦遲鈍了,皇帝給了這麼大的情面,張廷玉應該親自面聖謝恩的,

但是他居然沒去,只是派了自己兒子張若澄去謝恩。

乾隆得知張廷玉竟沒有親自來謝恩之後,勃然大怒,下令讓他“明白回奏”是怎麼回事!

當時,乾陵命傅恆和汪由敦二人寫下這道諭旨,

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他看到乾隆氣得不輕,私下裡就把訊息傳遞給了張廷玉,

他本想讓張廷玉提前有個準備,哪想到張廷玉居然做出了一個相當愚蠢的舉動:

第二天一大早,張廷玉就跑到宮裡叩頭請罪。

問題是,皇帝的諭旨還沒發到他家呢……。。

這下可把汪由敦坑慘了。

乾隆豈能不怒,他將張廷玉痛斥了一頓,還覺得很生氣,

於是憤憤地又寫了一道諭旨:

「張廷玉即來內廷,此必是軍機處洩漏訊息之故。」

「謝恩則竟不親赴闕廷,視此莫大之恩,一若伊分所應得,有此理乎。」

「伊試自思,果能仰企劉基乎。」

「張廷玉立朝數十年受三朝厚恩,既得歸則求配享道榮,及兩願俱遂,則又視若固有。」

「朕前旨原謂配享大臣不當歸田終老,今朕憐其老而賜之歸,是乃特恩也,」

「既賜歸而又曲從伊請,許其配享,是特恩外之特恩也……而彼則恬不知感。」

……。。

這道上諭講了這樣幾個意思:

1。張廷玉能夠“配享太廟”,是皇家給的恩典,張廷玉到好,認為這是他本來就該享受的。

2。朕言既出,又怎麼會反悔呢,張廷玉到好,還跑來找朕要保證書,明顯是信不過朕。

3。聖旨還沒到,張廷玉就得到了訊息,軍機處還有沒有把朕當主子。

4。你張廷玉以休致之臣而得配享,你自己想想,你能仰企劉基嗎?

……。

隨後乾隆便剝奪了張廷玉的爵位,但是仍然保留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即使乾隆很生氣,大臣們也紛紛指責張廷玉不知感恩,不配享太廟,

但是配享的榮耀是雍正遺詔,從這一點來說,乾隆也不會輕易剝奪。

張廷玉因為這事也嚇得不輕,

終日惶恐不安,恨不得早日離京。

當時乾隆准許他天氣好轉後可以坐船歸鄉,

眼看距離離京之日不遠了,就在張廷玉已經寫好了給皇帝的奏摺馬上要起程之時,

乾隆的長子永璜去世了。

張廷玉好不容易熬過了初祭,慌忙上書急著離京。

正沉浸在喪子之痛中的乾隆,看見張廷玉的奏摺,再次發作了:

乾隆又一次降下諭旨,說張廷玉沒資格配享太廟。

他終於說出了心中的想法,惡狠狠地指責張廷玉,除了當過“大秘書”,為國家做出過什麼貢獻?

憑什麼要配享太廟?

隨後,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被罷去。

張廷玉:盡繳歷年頒賜諸物

在遭受乾隆這一番責罵之後,

張廷玉落寞地回到了家鄉,原本他以為自己能夠“榮歸故里”,

誰料越怕失去什麼就越可能失去什麼,

這下好了,作為人臣的極致榮耀也沒了,從此以後,閉門謝客,真的開始了歸隱生活。

但是,命運並沒有讓他安度人生最後的時光。

張廷玉的親家朱荃,隱瞞母喪的訊息趕考,這事被人揭發了。

乾隆又一次想起了張廷玉,

他認為這張廷玉太不拿自己當回事了,

當年他跟著父親雍正的時候,也沒見他出過什麼差錯,怎麼到了自己這一朝,

三番五次出狀況,

況且朱荃能夠在仕途上起步,還不是因為背靠著張廷玉?

乾隆在處理完朱荃後,開始向張廷玉追責:

所有歷來承受恩賜御筆、書籍,及尋常齎賞物件,俱著追繳。

在經歷這樣的風波之後,

張廷玉回鄉六年之後,滿帶著無限的遺憾,於乾隆二十年辭世。

其實,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恢復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但這是張廷玉不可能再知道的了。

上一篇:春季賽常規賽高光英雄盤點:初晨孫悟空歐氣爆棚,棍棍暴擊
下一篇:羋月跟義渠王生育2個孩子,為何還要殺了義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