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德國陸軍曾反對坦克?為了保住利益,德國軍官團曾反對機械化理論

談起二戰中的德國裝甲部隊,估計大家都不陌生了,德國裝甲部隊的素質都是一流的,並且在戰爭初期創下了無數的輝煌,即便是在戰爭末期,其裝甲部隊也不乏優秀表現。我們可以這樣說認為,德國陸軍的核心就是裝甲部隊,沒有這些裝甲部隊,德國也就沒有這些成功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二戰爆發之前,德國軍隊一度是非常排斥坦克和機械化作戰的,甚至是提出這些的人都會被德國軍隊內部的傳統派將領群起而攻。

比如說德國的“裝甲之王”,號稱“急速海因茨”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他在上世紀20年代擔任德國國防部運輸兵監察處的參謀一職後,認為摩托化和機械化作戰會是陸軍的發展方向,遂在1925年的一次演習上對自己的上司馮·納茨默爾上校提出了摩托化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構想,但他的上司卻粗暴打斷了古德里安的話,並且強調:“這些東西(機械化車輛)只配運輸麵粉!”

認為機械化車輛只配給部隊運輸麵粉,這並非是馮·納茨默爾上校一個人的想法,準確說是當時整個德國陸軍內部的一個基本認知。在當時的德國陸軍內部,很多人都對裝甲部隊嗤之以鼻,比如說德國騎兵總監威廉·克羅亨豪爾就是古德里安遇到過的最大反對者。古德里安組建試驗性裝甲部隊時的資金短缺和裝備短缺問題,都是這個威廉·克羅亨豪爾造成的,不僅扣了古德里安的裝備和資金,還帶動了一批保守派將領來抨擊古德里安,幾乎是想盡辦法的來阻撓古德里安的行動。

那麼為何德國陸軍當時如此厭惡裝甲戰理論,甚至是不計代價的阻撓裝甲部隊發展呢?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當時德國陸軍的規模問題。根據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德國陸軍僅能擁有十萬人的規模,而且不準擁有重機槍、火炮、和坦克。可以說,這一紙條約導致了德國陸軍當時的一蹶不振,不僅在軍隊規模上受到了緊縮,整個陸軍也幾乎只剩下了步兵和騎兵,炮兵都已經所剩無多,可以說整個德國陸軍幾乎成了一支警察部隊,不再具備任何的作戰能力。

考慮到一戰後德國經歷的社會動亂和經濟衰退,德國軍隊內部也是戰心全無,昔日的雄心壯志,如今只餘下昨日的幻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可怕傷亡,再加上戰敗後的諸多來自協約國的限制,所以德國陸軍的軍官階層也幾乎是一蹶不振,尤其是德國陸軍的核心軍官團更是如此。一蹶不振的他們能做的就是在不斷的動亂之中保住自己手中的利益罷了。為了手中這點利益,他們開始拒絕任何改變現狀的可能,雖然魏瑪德國和蘇聯這個新興國家還有合作,但是對於德國軍官團而言,保住手中的利益就可以了。

而古德里安等人所提倡的機械化作戰,本身就是對他們利益的一種挑戰,因為德國陸軍只有十萬人,如果要為機械化作戰做出調整的話,那麼現有的步兵部隊和騎兵部隊就將受到影響,或者是解散編制,或者是進行改組。這對於德國陸軍的發展固然有益,但是對於原本指揮步兵和騎兵的軍官而言,則是形同一場災難,因為他們可能會在這場變革中失去自己的職務,利益也自然會因此受到影響。

軍官團的做法保守而短視,就像是土財主一樣,不肯讓自己的財產受損。他們也能拿出看似“正當的理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這種武器的表現不佳,坦克本身脆弱而容易摧毀,用反坦克步槍、集束手榴彈、輕型火炮就可以將其摧毀,一戰中的德國總參謀長,魏瑪德國的總統馮·興登堡也曾對坦克做出輕蔑的評價:“看似威猛,但實際只是個用火炮轟擊一下,就會立刻起火爆炸的錫盒罐頭。”

這種對於坦克的認知,對於當時急於阻撓機械化作戰理論發展,保住手中利益的軍官團來說,就成了一種非常理想的藉口,再加上坦克本身在上世紀20年代的發展中出現了諸多亂象,這導致了那一時期的坦克確實是笨重無用的存在,所以德國軍官團也就有了十足的理由去拒絕採納機械化作戰——坦克本身不過是個“會動的玩具盒子”,在戰場上的用途十分有限,戰爭本身仍舊需要用步兵和騎兵去贏得勝利,沒有必要發展機械化作戰。

軍官團的說法本身是無視了坦克這一事物的發展趨勢,也對未來缺乏任何前瞻性的建設性意見,但對於想保護自身利益不受損害的軍官團來說已然夠用。而且他們也有足夠的理由去說服當時的魏瑪德國政府去反對機械化作戰,理由是這可能會違反《凡爾賽條約》,導致英、法等國對德國展開懲戒性的攻擊。總而言之,德國軍官團成員在當時是想盡一切辦法反對坦克和機械化作戰理論,目的僅僅是為了保住手中的利益、

上一篇:情頭分享||“一眼讓人驚豔的溫柔又小眾的朋友圈文案”
下一篇:段祺瑞對日本人骨頭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