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考古學史:百年國博考古回顧(一)1921-1949

1921年,鉅鹿古城的發掘揭開國博考古的序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博考古穩步發展,始以田野考古為主,後陸續開拓水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領域,設立專門機構。2018年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重塑工作格局,最佳化組織機構,在原綜合考古部基礎之上成立考古院,明確主要工作任務是服務國家和國博事業發展全域性,在鞏固做好內地優勢專案的基礎上,工作重點逐漸向西北地區和邊疆民族地區傾斜,重點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探索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古代絲綢之路形成與變遷的代表性物證。百年來,國博考古開拓進取,主持或參與了多項考古調查、發掘專案;積極配合國家重大工程;承擔或參與國家重大課題,業已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0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次年,派員前往直隸省鉅鹿縣(今河北省鉅鹿縣)發掘宋代古城,國家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肇始於此。百年來,國博考古跟隨時代脈動,勇於自我調整,取得豐碩成果。

一 1921-1949年

宋大觀二年(1108年),黃河決口,洪水裹挾的泥沙在短時間淹沒了鉅鹿故城。1918年前後,直隸省鉅鹿縣有人掘得數十件宋代瓷器,很快被古董商高價收購。此後,鉅鹿盜挖文物之風漸起。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京畿之地多饑民,而該地仰仗售賣宋代文物,居然“頓呈繁庶之象焉”。

當時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雖宣告成立,但可供展陳的文物種類並不豐富。如此背景下,蒐集文物成為要務。鉅鹿頻繁出土的宋代文物自然成為徵集工作的潛在物件。

1921年7月,國立歷史博物館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鉅鹿,“為一精密之調查”,發現“則前此出土之物,業已售賣一空”。遂與當地官紳商討,決定選擇故城三明寺遺址開展考古發掘。發掘三明寺故址的原因有二:其一,先前已見出土三明寺碑刻,對其有所瞭解,進一步發掘三明寺,可以“藉考宋代廟宇之建築,以資研究”;其二,該寺故址處在農會公地範圍中,便於協調。後未如願找到三明寺廟宇建築,而是清理出宋代王、董二姓之舊宅,獲“瓷、陶雜器二百餘件”,陳列於“國立歷史博物館”。

鉅鹿宋城的發掘,本意雖是徵集文物,但後來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的工作計劃,帶有了明確的學術目標。據其後刊佈的發掘紀略,現場“厥土分三層,最上層為地面之浮土,中層為褐色土,最下層為黑焦土”,已引入樸素的地層概念。對所獲遺物登記造冊,並予整理刊佈,形成了發掘報告。其成果具有重要學術意義。顯然,鉅鹿宋城的發掘工作已非簡單的尋寶活動,而應歸入主動考古發掘之範疇。此次發掘開中國歷史時期考古之先聲,國博考古由此發端。

此後數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又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南信陽王墳窪、擂鼓臺,以及湖北枝江等地發掘漢代墓葬;還派員參加西北科學考察團,並在京、冀、豫、晉、陝等地多次開展田野考古調查活動,成為我國最早開展考古工作的機構之一。

(本文原刊載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2年第8期,田偉、莊麗娜、遊富祥、戴嚮明執筆。)

展覽: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 展期:2022年7月2日開展,展出中 地點:國家博物館 北9展廳

上一篇:筋膜槍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科普:嚴防隱患危害
下一篇:摘一把葉子埋土裡,一個禮拜就發芽,不花錢變養花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