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教學設計 | 《我愛這土地》群文教學實錄與評析(中)

作者/司體忠 王霞

(轉自 群文閱讀 微信公眾號)

接上篇:

教學設計 | 《我愛這土地》群文教學實錄與評析(上)

貳丨

從文到圖轉化 凸顯意象判擇

師:剛才同學們說到鳥的特點是“小”,我們可否修改一下——假如我是一隻“鴕鳥”?或者假如我是一頭“大象”……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後思考。接下來我們探討一個話題——

假如“我”是一隻鳥。

(屏顯)

師:詩中艾青假設“我是一隻鳥”,他有詳細刻畫這隻鳥嗎?

生(眾):沒有。

師:現在思考一個問題,剛才我們覺得艾青的照片選得並不理想,有可能是根本找不到年輕時的照片。假如把這張照片換掉,或者說在書中一個空白角落補一張“鳥”的照片,這是完全可行的。如果你是教材編輯,你會補一隻什麼樣的“鳥”的照片?思考一分鐘,選一張什麼樣的圖片放在那個地方才合適?(學生思考)

師:我們聽聽大家的意見。

生6:我想放一張這樣的照片,首先鳥在圖片上的佔比會很小(板書),然後圖片呈現的天氣是比較惡劣的(板書),但是鳥兒仍在展翅飛翔(板書)。

生7:其實我想補的和她的類似,但是我會刻意在遠處畫一個即將升起的太陽,(師追問:為什麼?)我是看到“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和詩的最後兩句想到的。

師:你說要在遠方畫一個太陽(板書),一定是“遠方”(板書),要有空間的距離感才理想,對不對?(生迴應:“對”)這個內容大家可以再想一下,什麼時候你們給教材編輯提個建議,在書上補一隻“鳥”(眾大笑)。這是完全可以建議的。建議好了,那你們對教材建設的貢獻就大了,是不是?

今天老師給大家找了幾張照片,你們覺得這些鳥放在書中合不合適。

屏顯照片

(眾大笑)

師:比如圖3這隻鳥你們覺得合適嗎?如果要選用一個詞來形容的這隻鳥的特點?

生8:堅強的鳥。

生9:一隻上進的鳥。

生10:自強不息的鳥。

師:但是好像跟詩中的鳥有些區別,不大契合。我們把幾隻鳥比較起來看,肯定有的鳥可以用來給教材配圖,有的卻又不行。因為一節課時間有限,我們沒辦法給大家呈現個三五十隻鳥,這些鳥看完就已經下課了。(眾大笑)如果讓你們在六張中非要選取一兩張,相對來說合適的,你選哪一張?我們思考幾秒鐘,交流一下。

生11:我覺得我會選圖3,就是說要在這6幅圖裡面選,感覺第3幅和第6幅要稍微糾結一下。然後覺得第6幅有一些問題,鳥的主體不是很明晰的。

師:你的意思是鳥的形象不明晰?剛才大部分同學說要突出鳥的“小”?(眾笑)

生11:我覺得第3幅其實也挺小的(比例)。還有應該突出一個特點,鳥是在克服某種困難。第6幅就不知道它在幹什麼,不是很明確,有多種可能性。而第3幅很明晰,可以看到鳥是在往上爬的,在往上掙扎。

生12:很明顯,從第3幅和第6幅當中選擇肯定要選圖6。剛剛同學說看不出“鳥形”,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尾巴伸得那麼長,就是隻鳥嘛。(眾大笑)而且鳥的“位置”是符合詩裡面說的陰雨濛濛的環境,圖6恰好符合。再看第3幅,那隻鳥明顯就是在山坡上遛彎兒。(眾大笑)然後呢,那個鳥它是很弱小的,弱小就最好有空間的距離感,中間那麼一丁點兒就恰好看得出來是鳥形,這一點也是比較符合的。再看一下鳥處在什麼位置,一根尖尖的“光棍兒”,它能站在上面就非常不錯了,但是它還要保持“鳥形”,說明它非常的那種……(思索)。

師:(點撥)就是一根針尖兒上我要站穩……

生12:就是比較上進,不甘於墮落,就是一直想要往上飛,想要抗爭。

師:一種抗爭的姿態,對嗎?就是你給我一個“針尖兒”,你不想讓我站穩,我就偏要站穩,我要掙扎、抗爭。請坐。

生13:我也選圖6。艾青在詩中並沒有著重描寫這個鳥,所以鳥的形象不用特別突出,他重點描繪的是鳥所看到的景象,所以我認為應該突出一下鳥所處的環境,在圖6裡面就是灰濛濛一片看不清楚,可能是畫素太低,也可能是因為環境特別惡劣。

師:你也關注到了環境的重要性,其實鳥的特徵可能不是那麼特別重要,只要具備一些基本要素,比如說鳥表現出歡天喜地的狀態肯定不行,很自在飛翔的狀態也不行,一定要是比較消沉、低沉的狀態,不能是昂揚的狀態。鳥的形象,關鍵在環境,環境很喜慶肯定不行。實際上圖3的背景還比較合適,鳥是積極向上、奮力往上攀登的狀態,但是跟詩歌內容有些差異。當然這種選擇都不是絕對的,合理就行。那你們覺得老師會選哪一個呢?(停頓)

生14:你可能會選圖2。

師:圖2裡的鳥兒表現的很悠閒,它在枝頭上散步,就像走鋼絲的雜技演員一樣,是吧?

生15:我覺得你會選5。因為我覺得它在枝頭最尖端,然後它在向上看,就是感覺它是在奮力地站直,在看著希望。另外上面的果實都還是殘缺的,怎麼說呢?……還要再想一想。

師:好,你把老師的判斷分析都已經說得差不多了,其實這一張圖片有一點不太理想,就是它的背景太藍了,稍微處理一下效果會更好,比如灰色的背景或許就好些。你剛剛談到它在一個孤獨的枝頭看著殘缺的果子,我們讀詩就是要有豐富的聯想跟想象,如果配到詩的旁邊,可以用殘缺的果子去比喻什麼呢?

生(眾):當時的社會……

師:回到“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當時的土地是怎樣的呢?

生16:被暴風雨打擊……就是破敗、殘破的狀態。

師:是的,所以相對而言,老師傾向於選這一張圖片,圖片不是絕對的精確,這些答案並不唯一,只要自圓其說能把道理說通就好。接下來就是考驗大家的時候,請大家翻到預習資料。

屏顯10餘首詩詞

杜甫《春望》《望嶽》《登高》,李白《上李邕》,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王安石《登飛來峰》,寇準《詠華山》,王之渙《登鸛雀樓》,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等作品。

接下篇:

教學設計 | 《我愛這土地》群文教學實錄與評析(下)

上一篇: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岩棉複合板外牆外保溫系統技術規程》釋出
下一篇:5種花“凍不死”,冬天雪裡埋,來年開成大花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