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情侶之間,有必要「每天」都聊天嗎?

知乎上有個故事。

一女生給男友打電話抱怨對方“陪伴的時間太短”,男友就問了TA一個問題:

“你算一下,一年365天我給你打了多少電話?你還覺得我沒把你放在心上?”

女方瞬間氣消了,因為相戀5年來,男方几乎每天都堅持打電話給TA,從不間斷。

其實很多情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熱戀期時,兩人互道晚安,都要準備睡覺了,但纏纏綿綿、不依不捨,不知不覺又多聊了幾個回合,常常“

晚安

”說個三五遍,才肯放下手機。

慢慢地,兩人的感情走向平淡期,每天可聊的話題越來越少,每天機械地說早晚安,在

固定時間

開啟影片

報備自己吃了什麼做了什麼

,然後

手機放支架上一言不發

,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這時的TA們會覺得關係沒有以前那麼親密了,矛盾往往也開始了。

之前微博上有個很火的話題 #

情侶間需要每天聊天嗎

# ,引發大家討論:

“沒必要,結婚那天通知我就行”

“談戀愛不聯絡談什麼?談腦瓜崩?”

“不聊天也不見面叫什麼談戀愛?”

有些人覺得有必要,這是“

有效聯結

”愛情的途徑啊,它更像是一種承諾“

我永遠都在

”的陪伴;有人覺得這種行為太作了,簡直是“

變態的捆綁

”,且不說人的精力有限,時間久了這種行為就會“

變得形式化

”。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

01

戀愛不同階段的聊天頻次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

相似性與好感關係

”的實驗。

實驗要求被實驗者填寫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多方面的個人愛好和意見。一段時間後,給每位被實驗者紛發不同的問卷,將被實驗者拿到的答案和自己的想法的相似度分為100%、67%、50%、33%四種,把相似專案數分為4、8、16三種選項,然後詢問測評人對填表者的好感度。

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好感度”隨著“相似度”的提高而增高,不過與“好感”相關的是“相似度”而非“相似數”。

實驗中,就算16項全都相似,但相似度只有50%的時候,好感度並沒有升高。另一方面,相似專案僅為4項,但每項相似度均為100%時,好感度卻相當高。意料之中的是,有相異點時好感度隨之減少。

由此我們可知,頻繁的聊天(相似數)並不是增加兩人之間的好感的必要條件,只有高質量的互動交流(相似度)才是感情升溫的關鍵。

戀愛中的互動頻次,基本由戀愛的不同階段所決定。

曼士坦的S·V·R理論將兩人從認識到結婚的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相識”,刺激階段,重視外表

第二階段:“戀人”,價值階段,重視相似性

第三階段:“結婚”,分工階段,重視互補性

第一階段為刺激階段,即戀愛初期,外在是決定兩人關係是否可能繼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攻破第一關後開始正式交往,此為價值階段。

這裡的決策因素來自情感的一致性、對相同事物的喜好等價值觀上的相似性。在這一階段,感情能否加深就在於兩人能否找到共通點並快樂共處。因此,

這一階段戀愛中的頻繁地聊天交流,其實就是在尋找“相似性”,兩人的相似性越多,繼續發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如果兩人價值觀相似,接下來就要考慮能否和彼此共度一生,也就是共同生活。第三階段,雙方的互補關係是生活順利進行的關鍵。

此階段,兩個對彼此的瞭解已經很深入,哪怕沒有頻繁地交流,但相似度依然存在,感情已經轉變成一種“默契”,一種“陪伴之愛”。

02

聊天只是工具,愛情中最重要的是這些

聊天是戀愛加深情感,尋找彼此相似性的一種手段,透過聊天,我們想獲得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戀愛的本質是什麼呢?我們想要得到什麼呢?

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斯(RobertSternberg)的著名“愛情三元論”中,把複雜多變的愛情模式概括成三個成分:

“激情”、“親密”和“承諾”

最理想的完美愛情,是三者都強,達到一種平衡。如果在關係中,只有單純的某一元素:

單純的親密

是一種溫暖的感覺,你會感覺很喜歡對方;

單純的激情

是一種十分熱烈的感覺,近乎迷戀,你會想要一直緊密地靠近對方;

單純的承諾

沒有任何溫度,就是一種形式化的承諾。

如果是兩兩組合,又可以分成三種情況:

親密+激情=浪漫之愛

這份愛更集中在當下彼此間的感覺,沒有更長久的打算。

親密+承諾=同伴只愛

這是一種十分安穩的愛,對於渴望安定的人來說,這份愛讓人感到溫暖,但是對於渴望浪漫的人來說,這份愛可能會顯得過於平淡。

激情+承諾=愚昧之愛

也就是說,雖然兩個人的感情很熱烈,但缺乏親密而穩定的感覺,承諾並不可信,因為承諾很可能因為感覺的變化而變化。

當然,這三者在愛情中的成分並不是平均的,而是處於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在戀愛的不同階段,這三者的需求也不相同,比如第一階段熱情要素強,接著親密性要素轉強,最後承諾要素轉強。

03

戀愛不止聊天一種交流方式

愛情在於交流,如果兩個人話不投機,那麼愛情也不會深刻。

真誠地訴說傾聽會加速愛情的發展,無趣地喋喋不休則會讓伴侶反感;深情地目標能傳遞彼此的愛意,如果僅僅是沉默地對望則顯得不夠;有愛意地身體觸碰是激情的表現,如果是不尊重別人的觸碰則會被當做性騷擾。

所以,戀愛中交流的方式有多種,重要的是付出真心,以下這些交流方式也可以加速感情升溫。

眼神交流

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普通人之間的眼神交流時間實際上非常短暫。一般在整個對話過程中,眼睛望向對方的時間佔61%,而真正四目相接的時間佔其中的30%,也就是佔整體的18。3%。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眼神交流其實並不多

戀人之間有時無需對話,眼神能夠直接表達出心聲。而僅僅用眼睛看也是表達愛意的有效手段,

因為5秒以上的眼神交流可傳遞特殊的資訊

身體觸碰交流

心理學家對亞洲一些國家的年輕人和美國的年輕人的身體接觸度進行了調查,參加實驗的年輕人被問及在14歲以後與父親、母親、同性朋友和異性朋友之間有沒有身體上的接觸。

結果顯示亞洲一些國家的人與美國人相比,和所有人的身體接觸都非常少。

亞洲人總是習慣和別人保持一定距離,即使是自己的親人

人類都希望觸控自己喜歡的人,而身體的觸碰會加深關係。這裡的觸碰方式有拉手、親吻、性愛、擁抱、勾手臂、貼臉、撩頭髮等等。身體接觸是愛情、親密的表現,透過互相碰觸能夠傳達由語言表達不了的愛情。

當然,在身體觸碰時,也要做到真情實感,要不然就是“耍流氓”了。

心理學家曾經透過實驗證明,雙方之間的交流對其戀愛關係的滿意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驗透過召集志願者的方式請到一些情侶,讓他們在實驗室中生活,如同他們在自己家中生活一樣,吃飯、睡覺、聊天、做愛。實驗者觀察並採訪調查其性行為與心理行為的關聯性。

調查結果顯示,要在性愛上得到高度滿足感,不只是要透過性行為,兩個人的交流也在雙方關係中佔了很大的比重。性愛滿足度的高低,取決於對性愛及其以外的事物是否能夠順利進行“交流”。

表情和音調交流

語言是交流的基礎。其實除了語言還有別的辦法傳達感情。

快樂、憤怒、心情興奮時自然而然地會將音調升高、音量加大、速度加快。而悲傷、擔心、不自信和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時候聲調則會下降。

比語調更能直接傳達感情訊號的是表情,表情最能控制對方形成何種印象。就算一邊可愛地微笑一邊說“討厭”也能傳達好感。

為了和戀人度過快樂的時光,需要提高說話的能力和豐富話題內容,而非語言性交流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非語言性交流研究者認為,與外人接觸時可用以下公式判斷對方是否有好感:

語言(7%)+聲音(38%)+面部表情(55%)=對方的好感(100%)

寫在最後

愛情需要經營,情侶間的交流是必要的,但不必拘泥於形式化的聊天。

深層次的聊天交流是維持情侶相處的儀式感,但又不至於變成一種負擔,加深雙方感情的同時,讓雙方關係更加健康穩定。

References:

——————

[1]Title: Know a little about love psychology every day。 Author: Mu Ming。 Publisher: Nanhai Publishing Company。 Published on: September 2010

作者:KK

排版:KK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解X心理】

解X心理

凡事都有解

公眾號

上一篇:逢簡水鄉,從“村根”到“粵根”
下一篇:廣州90後夫妻,買下廣州塔附近39㎡老破小,改造成溫馨治癒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