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上善若水的都江堰

都江堰締造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完善了自然環境,更豐富了中國古代水文化的內涵。這裡是川西都江堰,因水而名,“上善若水”。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學者餘秋雨先生,曾多次來到都江堰,真切感受到“上善若水”,油然而生敬意。

他在作品《都江堰》中寫道:“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為什麼餘秋雨會這麼認為呢?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非澇即旱,實屬“澤國”“赤盆”之地。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東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千米,而落差竟達273米。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氾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是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為了讓下游水旱從人,地肥水美,豐盈百姓,當時的君王、臣工想盡了千方百計,要不,怎會有“二郎擔山攆太陽”“望娘灘”“二郎擒孽龍”等美麗的傳說呢。傳說歸傳說,其實據考證,真正的洪水氾濫緣由是岷江水奔流而下,在都江堰寶瓶口,被連綿的大山阻隔。水也因此不再上善,而是作惡多端,催促人們必須按老子《道德經》裡的規矩辦: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方能若水上善。

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深淘灘、低作堰”,劈山引水修築都江堰,終成人類智慧的結晶。當年李冰靠火燒、靠水澆,切斷玉壘山,開鑿離堆,修飛沙堰,今天看來實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處。它絕不汙染環境,絕不危及生態。它不會像現代水庫幾百米的高壩那樣既令人驚歎,又令人隱隱不安。人們用不著把魚撈起來,送到大壩上頭的水庫裡去產卵,再把孵化的幼魚撈起來送回下游。冥冥之中,天人合一。

不僅如此,都江堰作為歷史的遺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一段佳話。與之同時的鄭國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學家考證的遺蹟,而都江堰仍舊生機盎然,滋養著天府之國的子民,難怪道教尊李冰為“妙源清君”。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著兩條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佇立水邊,聽著震耳欲聾的濤聲,望著清幽的水跳躍奔流,人心與波濤一同律動,情感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與晶瑩和透明合二為一。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唐代詩人李白把成都平原無限風光、生態宜居都描繪得淋漓盡致。這一切,應該有都江堰的一份功勞。今天,南京農業大學學者也認為,都江堰可以稱作中國古代無壩引水工程的經典,創造出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是具有獨特美學意境的水工建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說,都江堰締造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完善了自然環境,更豐富了中國古代水文明的內涵。

如今,上善若水的都江堰,2200多年過去了,依然在發揮其作用,澤被其所轄的精華灌區,讓灌區越來越大,越來越豐腴,其灌溉面積已達數十萬畝。

多少千秋後,蒼老已無法挽回,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這都江古堰,其參透真諦的大智慧,依然讓人去悟、去思……記住都江堰吧,上善若水好去處。

上一篇:家裝全屋定製價格(材料+人工費)
下一篇:放開後的餐飲行業真的是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