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東晉玄學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影響

文◎楊舒雅

摘要:魏晉時期是書法史上的里程碑,為書法藝術注入了活力,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晉時期,玄學走向成熟時期,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就也離不開他生活的時代,本文將玄學結合王羲之的書法創作,探索他可以接觸玄學的契機,分析其中的聯絡和對王羲之書法藝術創作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王羲之、東晉時期、玄學、書法藝術、藝術成就

正文

一、王羲之生平

(一)王羲之家族背景

西晉時期,琅琊王氏(王羲之家族)聲威顯赫。至公元4世紀江南陳敏反晉,北方大亂,王曠(王羲之的父親)提出過江,王導(王羲之堂伯)一直與司馬睿有密切的交往,遂晉室南遷,司馬睿稱帝,史稱東晉,王導掌權,王敦(王羲之堂伯)掌兵,兩個人共同構成了江左政權的支柱。琅琊王氏的全力支援才使得晉元帝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使政治、經濟、文化得以延綿,因此“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士族門閥地位上升,分割了皇室的權力。由於社會的動盪,平民百姓難以接受良好教育,文化教育遭到了士族門閥的壟斷,東晉計程車族門閥在政治各方面都展示出自我的才幹。

王羲之出生在著名世家琅琊王氏,為東晉立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因此,王羲之從小便可受到藝術文化的薰陶。長輩在書法藝術上都有參與並有一定的地位,王廙(王羲之叔父)和王導是東晉初年著名的藝術家,在書法上繼承發揚了鍾繇的筆法,王廙在其他方面也具有十分全面的文藝修養。自此之後,王氏在書法領域人才輩出,無不善書。王羲之年少時師承衛夫人,學習繼承鍾繇一派的楷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改師其叔父王廙,對其他書體有了更加全面的學習。藝術氣息濃厚的貴族家庭對王羲之的書法藝術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為了鞏固家族的地位,成為名士,從西晉時期王氏便開始了對玄學的研究。這種哲學思想對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王羲之書法《行穰帖》(摹)

(二)王羲之經歷

王羲之,字逸少,號雪園,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王羲之出身世家,少年時期在各方面接受良好的教育,琅琊王氏在東晉具有相當高的地位,但由於東晉複雜的政治關係,君主與士族之間的矛盾逐漸被激化。由於南遷,王敦的地位遠不如西晉時期,在公元322年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叛亂,王氏在朝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鉅變。重大的家族變故和門閥士族之間的爭鬥給年少時期王羲之心理帶來了衝擊,他渴望外放自由的生活,遠離貴族之間的鬥爭,這也是他後來多次推辭在京城做官的一個原因。公元351年,王羲之離都到會稽任職內史。遠離京都的煩擾,王羲之可寄情于山水之間,欣賞山川美景,與名士暢談,並在永和九年集會上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晚年喜愛服用丹藥緩解身體的不適,東晉升平五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葬於金庭瀑布山。

二、東晉玄學

(一)玄學的發展歷程

從西晉時期各家族便紛紛由儒入玄,希望成為名士。東晉時期正是玄學發展的高峰期,在這之前玄學從最初王弼唯心“貴無論”的世間萬物有一個最大的規定性“無”,一種原始的混沌,一個包含萬物的特點造物主,發展到裴顧“崇有論”的萬物都是自然產生,萬物集合構成了最大的“有”,這個“有”是真實存在萬物彙集而成一個最大的集合。郭象結合兩種觀點的看法進一步發展提出了“無無論”他同裴顧一樣否認了“貴無論”的無,卻肯定了王弼在“貴無論”中提到的混沌,但他認為,混沌並不是宇宙萬物形成的一個環節,只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經過這樣的過程,人們的認識達成了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精神境界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名士也更加註重精神世界的富足,注重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渴望做一個淡泊豁達之人。

(二)東晉玄學的主要內容

西晉後期,玄學呈現出錯誤的走向,很多所謂的名士以追求自我為由,過度飲酒作樂,不思進取,絲毫不顧忌最基本的法度禮節,生活奢靡不堪,這對西晉的變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到了東晉,人們不願重蹈覆轍,很多人提出了清談誤國的想法,對玄學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了禁止私慾的過度放縱,東晉名士更加嚮往在山水之間感受自然與內心的寧靜,平靜下來思考,率真豁達的生活。並且將儒家思想融入玄學,在實事國事上不空談,遵守法度,認真務實。

王羲之書法《孔侍中帖》(摹)

三、玄學對王羲之書法創作的影響

(一)言意之辯與書法

玄學在東晉上流社會盛行,作為門閥士族的琅琊王氏也是玄學的主要領導人物,王羲之《自論書》裡提到:“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認為點畫之中的意是語言無法表達出來的,這裡面也涉及玄學裡經常辨析的問題,也就是“言意之辯”。所辯論的論點是言語是否可以表達出人的意思。王羲之所說的言所不盡就是“言意之辯”中的言不盡意,這與郭象在《莊子注》中所說的達到“玄冥之境”、遊“惚恍之庭”“返冥極”有一定的聯絡。也就是人的思想從原始的混沌飛躍到理性的認識再回到混沌的狀態,從開始的不自覺到後來的自覺。在玄學盛行的東晉,王羲之認為,書法內在蘊含的意趣是不能完全透過語言理性表達出來的,表達不出並不是完全不瞭解,而是需要人們用感性的精神世界感知其中蘊含的氣韻。

(二)書法藝術自覺性

精神境界是玄學經常討論的問題,“越名教而任自然”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論點,這個觀點最早是由嵇康在《釋私論》中提出的“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要追求自己的個性,解放天性,順應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不被條條框框所拘束,放逸舒適的生活。但這種放逸並不是主動的,如同自然一般,不是刻意而為之,就如同太陽東昇西落,水流花開。最能體現這種自由豁達、隨心所欲的要數王羲之《蘭亭集序》,全篇筆法靈動多變,十分流暢,結合書寫內容:“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也可看出是和志同道合的友人在風景秀美的山水之間十分舒適自由的狀態下將自己愉悅的心情完美地融入到書法創作中,一氣呵成,可見一些塗抹的痕跡,所以是沒有過多精雕細琢的。王羲之把自身融入到了這種舒適的環境中,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字裡行間可以深深體會到魏晉風度特有的意韻。

(三)自創新體書風

王羲之對書法最大的貢獻在於創新體書風,在繼承“鍾張”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對結構進一步創新,一改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創作出更加靈活多變的今草。逐漸弱化了章草的燕尾和單字結構,在書寫中加入幾個字一組的字群結構。如《侍中帖》中的“侍中書”三個字改變了自身的筆畫形態,寫出了筆意連綿的“一筆書”形式。連貫性很強,注重字的銜接。這種創新充分體現了那種追求個性創新的精神,社會禮教的約束並沒有束縛王羲之的內心,古代大家在他心中也並非無法超越,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他渴望創造出獨具自我風格特色的書風。

(四)玄學融入儒家思想

東晉吸取了西晉的教訓,不再“無為而治”徹底拋棄儒學,接受儒家積極入仕的思想。名士們在仕途上務實事,盡職盡責,在山水之間疏解官場中的煩惱憂愁。

《論語·雍也》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裡孔子的回答體現出了他的中庸思想,凡事不能做得太過度也不能做不到位,要把握好度。

在魏晉動亂的時代,王羲之雖不喜朝中的爭鬥,但無論身在何處,都在其位盡職盡責,造福百姓。這是儒家思想對他正確的影響,這種思想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他雖繼承了前人書法的精髓,還自創新體,但觀察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會發現,他在大膽創新的同時也遵守法度,無論工穩的楷書還是靈動的草書,每個點畫都寫得十分清晰,遵循筆法的要求。在《十七帖》中可以看出去除了蠶頭燕尾,少數字與字之間也加入了一些牽連,整體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章草,細細品味又可見單獨字之間其實有著一定的聯絡,行與列之間有著呼應。但不因追求自我,失掉書法的核心。筆筆到位,一絲不苟。其中都體現出了中庸之道,在大膽追求創新之前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學習正道。創新的同時知道對度的把握,恰到好處。

王羲之書法《十七帖》(刻本)

書品和人的品質是分不開的,而一個人的人格和品質的形成離不開他生長的環境,接受的文化教育,想了解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就必須瞭解他所處時代社會風氣,政治形勢,這些客觀的條件會對人生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他的藝術觀念。生活在東晉這個動亂的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甚至藝術方面的追求都免不了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出生在貴族世家的王羲之一生也註定不是平庸的,社會環境和文化也是成就他的一個重要因素。他的心境隨著家族變動,朝中爭鬥而變化,敢於變法創新卻守住內心的原則,也渴望在藝術創作中寄託發洩自己內心的情感。王羲之不僅是書法史上的大家,也是真名士。

上一篇:茶桌上,經常做這3個“小動作”的人,“面善心狠”,不適合深交
下一篇:“貓叔”是誰,作品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