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洪水為啥容易導致人死亡,除了水流急,還有其它因素影響嗎?

洪澇災害是人類自古以來都要時常面對的問題,因為人類本質還是生物,生物離不開水,人類的工農業都依賴於水。所以城鎮、鄉村的建設都在優質的水源附近。而由於降水的不均和偶然性,區域性地區總是會出現強降水現象,一些河流也有周期性的洪澇災害,所以人類必然要時常面對洪水災害。

我國曆史上就流傳著很多的抗洪傳說,大禹治水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傳說中的大禹在幾千年前就知道堵不如疏。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更進一步,對於水流的分析更為嚴謹,採取了分流的措施,讓水中的石塊和水儘量向不同的地方流去,堤壩的築造在河流的南北兩岸也有差異。其實這裡有一點地球偏轉力的知識,只不過那時的人不知道,只知道水對某一側的沖刷比較嚴重。

洪澇災害中我們最關注的還是人類。儘管現如今的科技已經比較發達,有很多機械裝置可以幫助排洪排澇,然而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每年洪澇災害總還是會讓一些人喪命,主要是被水流沖走,由於人體力的喪失等因素,最終沉入深水而窒息死亡。前一陣子德國的洪澇災害也導致一兩百人喪生,德國被淹的城鎮降水量並不多,24小時最多還不到100mm,可是問題依然嚴峻。

洪澇災害致死的原因可不僅僅是短時間內水量太大,與水相關的很多因素都可以導致人的死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因素大概是水流,水因為地球重力的因素向低處流,城市建設中會有很多的涵洞、隧道、地鐵等建築,如果單位時間內降水量太多,水向低處流的趨勢會導致水優先灌滿這些低窪的地區,水流也很迅速,留給人逃生的時間很短,這時水的流動速度會造成一部分的死亡。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因素,在一些較為受限的空間中,比如地鐵,由於形成了較為龐大的地下網路,並且也建設有排水的設施。一個大型城市的地下管網、地鐵等系統可以容納的水量是非常大的,儘管水流可能很急,可是導致死亡的卻不一定是水流的因素,而是失溫和缺氧。人體體溫恆定對人類來說是優勢也是劣勢,優勢是可以適應多樣的環境,缺陷是在極端情況下不能保持體溫就會死亡。

本身強對流天氣中氣溫由於冷熱氣團的作用較低,降水又是從高空來的,溫度也低。短時間大量降水,水的溫度就低,泡在水裡的人會有體溫的逐漸喪失;而水淹之後地下空間更受限,氧氣量就低一些。失溫會導致人需氧量下降,體內組織的氧含量也會下降,如果再加上週圍空氣氧含量的降低,那麼能得到的氧氣更少,人容易暈厥或者喪失體力,更不利於在水中求生。

這兩個因素是死亡的主要因素,但是還沒完。在洪澇災害的時候,水的流動速度很快,這會造成水有更多的攪動。生活中我們攪動水會產生什麼?沒錯,就是氣泡。水的密度比空氣大,這沒啥疑問,而水流湍急導致水中的氣體增多,那麼水的密度就降低了,浮力自然也降低了。在水流很急的時候,本身人就需要很大的力氣去對抗水流,再加上浮力的降低,人會更加難以承受,就算是一些會游泳的也難以承受。

所以在洪水中,由於水流急迫很多人難以站立,加上水的浮力降低,一些力量弱、體重低的人在水流中就難以站立,摔倒之後也難以站起來,容易被水流沖走。如果只是在開闊的水深較淺的地帶還好一些,周圍的群眾可能把人救起來。但是若是遇到深度差異較大、地面起伏明顯的地帶,水流的威力更大,地面起伏導致水流產生更多的渦流,人更難站起來更難救援;有明顯深度差異,尤其是加蓋子的設施,人一旦被衝進去直接就面臨著窒息等問題。

然後是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淹沒的範圍、水流的性質等等。水淹沒的範圍大、水很深,人就算會游泳也很快會精疲力盡,堅持不住結果就是被水吞沒;水流的性質也差異巨大,在山區洪水爆發的時候經常因為動能的關係沖刷下來很多石塊、泥土,這又增加了水流的密度,所到之處牆倒屋塌,人若是被這樣的水流捲到,輕則多處受傷骨骼受損,重則沒有全屍、屍骨無蹤。

也有的水流表面看著沒有啥危險,水下卻存在著突然的深度增加、渦流增加等現象,一旦踏入也容易造成風險。洪災會是人類接下來還要時常面對的問題,在全球氣候變遷的過程中,區域性極端氣象發作頻率似乎有上升的趨勢。這考驗著未來人類的生存,但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洪澇造成的危害也會越來越少。

上一篇:酒不醉花花自醉,你可知你養的花也愛“喝酒”?
下一篇:臥室小就做榻榻米?不做榻榻米,這樣設計,小臥室也能有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