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國製造那麼強,為什麼造不出高階樂器品牌?

「那些歐美、日韓生產的吉他那麼貴,難道比我們國內產的要好很多嗎?」

「為什麼連印度尼西亞產的吉他都要比國產的貴呢?」

「難道中國製造業水平還不如印尼嗎?」

……。

上述這些問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討論。

如果想想我們的在大國重器上的影響力,如:航空航天、量子計算、核工業水平,那都是世界一流的,「但一把簡單的吉他都造不好,這顯然不符合邏輯」。

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後,面對這樣的靈魂拷問,也不禁悲從中來。

因為這些說法根本沒有錯!

樂器製造本來也就不是什麼高精尖,需要難以攻克、有著巨大的技術瓶頸的行業,為啥會有上述情形呢?為什麼中國在樂器產業中處在這麼尷尬的位置呢?品牌差距到底在哪?中國樂器打造出聞名天下的必要條件又是什麼呢?

本文試圖一一解答。

01.

為啥國外品牌樂器能牢牢佔據「頭牌」,甚至印尼產的品牌都要壓我們一頭呢?

原因無外乎兩點:

首先是文化因素

,吉他本來就是外來物,所謂「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其次呢,跟樂器品牌產品線的定位也有關係

,之所以那麼多世界級品牌把最底端的型號放在中國製造,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

拿前文所述的問題來看,吉他在世界有五個主要產地,售價從高到低的排序是:美國、日本、韓國、印尼,最後是中國。

這五個國家生產了全世界95%以上的吉他。

有些品牌的產品還實現了高中低端的全覆蓋,比如說:

美國的吉他品牌Schecter,他的最高階的琴在美國本土製造、次高階琴選擇在日本生產,畢竟這兩個國家科技創新或者工業能力上都是全世界領先的。

Schecter C-8 Multiscale SLS Elite Evil Twin

而中間檔次的產品則由韓國製造,韓國起步其實也挺早的,也有一些全球比較知名的樂器製造商,比如:

1958年就成立的韓國三益,還有cort(勇士)等都有著豐富的樂器製造經驗,他們也為許多全球知名的樂器品牌代工,這也說明他們產品的品質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目前已經難覓蹤跡的cort吉他

中高階的產品定位還有一個因素,韓國有一些全球比較知名的製造業公司,比如:

韓國三星、LG、現代等等,這無形中為整個韓國製造業就背書了。

再往下一個檔次呢,就是印尼,雖然說沒有歐美、日韓那麼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但樂器本身也不需要那麼高精尖的技術支援,由於特殊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木材資源、在疊加廉價的勞動力,正是這些因素,讓印尼受到了各大品牌廠商的青睞,比如:

Ibanez全系列琴本來在韓國生產,後來都轉到了印尼,所以市面上已經沒有了韓產Ibanez了,這也導致了韓產Ibanez在古早市場價格一路水漲船高。(這也從側面說明,消費者已經習慣了透過產地去簡單粗暴的辨別一把樂器的好壞。)

著名吉他演奏家JoeSatriani使用的Ibanez

甚至還有一部分原先在日本生產的、口碑還不錯的型號為了降低成本,轉投印尼生產。

更有一些知名的樂器公司直接在印尼投資建廠、開設生產線,比如:日本的雅馬哈,早在1974年就在印尼開始了工廠;

韓國的三益在1992年在印尼開廠,也為一些其他知名品牌進行代工。

儘管如今的印尼已經成了很多著名廠牌的重要生產基地,也促進印尼成為現代樂器生產行業的高速發展與成熟,但也帶來一個現象,印尼產的琴品質良莠不齊。

久而久之,在發燒友眼中,印尼產的琴很難保值,只是「經濟適用品」。

反觀國內,由於我國西洋樂器的企業化生產起步比較晚,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紅棉」「美聲」這些品牌和同時期國外一線大品牌對比,品質真的是天差地遠,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消費能力非常有限,一把進口吉他可能需要好幾年的工資,但是流行音樂的興起,又催生了像吉他這一類樂器的巨大需求。

80、90年的「紅棉」「美聲」吉他

需求旺盛、消費能力又不足,在這樣矛盾的情況下,「紅棉」「美聲」應運而生,這導致了大量廉價、低質的吉他迅速佔有了市場,儘管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

而供需關係決定了價格因素,「紅棉」「美聲」在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之下,賺的盆滿缽滿,甚至讓大眾就認為吉他就該是這樣。。。。。也讓國產吉他就此止步不前。

02.

直到後來,改革開放帶來巨大的經濟騰飛,人們對於品質的需求也在上升,特別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們,國外品牌蜂擁而至,加上不少國外明星樂手使用起到了「示範效應」與「虹吸效應」,導致國內廠牌的商業模式難以立足。

不少國外廠商,想賺快錢,在國內貼牌生產,很快就因為國內產商的「水平」迅速被市場邊緣化,比如:

曾經價效比十足的韓產Cort(勇士),因為選擇了更便宜的中國代工,市場份額一降再降。。。

這導致一個現象,只要是國內生產的吉他,就賣不起價。

被邊緣化的國產Cort吉他

直到近些年這樣的情況才有所好轉,一些工廠開始轉型,放棄生產七拼八湊的劣質合板琴,開始全面重視質量、使用者體驗、流程化、規劃化生產,逐步收穫了一些國外品牌入門級低端型號的訂單,但國內品牌仍然難以得到認可。

其實這也是技術積累、學習的過程,甚至可以理解是為過去粗放生長而買單的一個過程。

03.

當然大多數國外樂器品牌在中國生產,都是貼牌,並不是真正建廠投生產線,畢竟他們只是為了中國巨大的低端市場。

這和合資車企類似,中高階汽車很難在中國生產,一是智慧財產權、二是這個投資成本回報比,品牌方是算計得很好的。

這也直接導致了高階樂器很難在中國製造。

有人一定會說,歸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展成了全世界的加工廠,我們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健全的工業體系,聯合國現代化工業體系一共39大類、525個小類、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全部擁有的國家。

也就是說

「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能造什麼!」

但換個角度看,這並不意味著

「產量高、品質一定就高」、「品質高、品牌一定就好」

,要知道全世界以製造業聞名的公司中,中國還是為數不多的。

04.

中國吉他製造業就是中國製的縮影。

過去憑藉絕對的價格優勢和可怕的產能迅速聞名於世,並不是靠高品質或者創新贏得的市場,所以made in china在許多西方人眼裡就是低端、劣質的代名詞。

這一點在樂器品牌中體現尤甚,很多消費者,只是在入門時選擇買國產琴、用壞了、水平進階了再換國外的品牌。

就連許多國人也覺得啊,條件允許,很多東西能用國外的還是用國外的為好。

正因為貼上了這樣的標籤,幾乎沒有哪個樂器廠商會把他們的高階型號落地中國。

比如:你什麼時候看朗朗彈國內製造的鋼琴、李延亮用國產的吉他?

李延亮與Paul Reed Smith高定吉他釋出會

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很長的時間,造一把好琴的難度比軍工航天、汽車製造簡單得太多,甚至不值一提。

為什麼我們打造不出聞名於世的吉他品牌呢?

05.

參考汽車工業我們或許看得會更清楚,儘管那麼多國際廠牌落地中國,但是也沒有全世界聞名的自主品牌,唯一走出國門,走的比較順的還是「五菱」憑藉極致價效比,在第三世界趟出一條路。

在樂器領域也是如此。

在中低端樂器製造過程中,已經完全標準化了,根本沒有什麼難以攻克的技術瓶頸,而且我們中國生產的這個低端吉他,比起那些一線大牌的低端型號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同樣的配置、同樣的品質,價格可以做到只有對方的1/2,甚至更低。

但樂器和汽車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單價不如汽車單價那麼高。

所以消費者還是願意選擇大牌,哪怕是花更貴的價格買入大品牌的入門級產品。

究其原因,一是大牌的高階產品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認可,形成了一種產品力;

二是樂器終歸是文化的一部分,一線大牌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認同,比如:朗朗、李雲迪用什麼琴一定會影響到一代又一代的愛好者;

最後樂器製造商不乏百年品牌、甚至為現代音樂程序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他們的名字會寫進音樂史,所以他們的品牌影響力、無形資產會是我們段時期無法超越的。

為信仰而充值的人大有人在,也就是隻認品牌,不認產品,這其中或許也包括了你我。

當然大品牌也有更成熟的供應鏈、更成熟的市場以及資源整合能力等等等等,而這遠遠不是一個新品牌能夠做到的。

06.

當然,我們也不必要沮喪,文化具有普遍性,但更重要的是——文化具有相對性與民族性,尤其對於我們而言,這從來不陌生。

不信你看,這是2008年的時候,全球十大手機品牌。

這10個企業中有歐洲公司、美國公司、日本公司、韓國公司、中國臺灣公司。

但到了剛剛過去的2018年我們再來看,所有的歐洲公司都不見了,所有的日本公司都不見了,剩下來的是一家美國公司,兩家韓國公司,七家中國公司。

10年而已,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3G變化到4G了,這就是當核心技術發生變化的時候會發生的事情。

現在5G出現了。

未來手機十大品牌會怎麼樣?

我認為這個排名場景可能不會出現。為什麼?因為手機可能都消失了。

而樂器製造業也是這樣,不會一成不變。

只要我們國力持續強大,我們的文化成為強勢文化,我們製造水平持續提升、我們的品牌影響力日拱一卒的進步、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就像一顆種子,種下、吸收陽光、雨露、氧氣,他會堅定的生長,日復一日,儘管幅度不大,但最重要的是不可逆,時間一長,你會發現換了人間。

上一篇:沒有洗髮水該怎麼洗頭?洗面奶、沐浴露可以替代洗髮水嗎?
下一篇:神州巡禮|中國建築業:從“滿面塵灰”到數字建造的三級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