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送大暑船,台州葭沚街最隆重的節日

葭沚,在臺州市還是“台州地區”時,只是海門鎮上的一條老街。後來海門鎮從黃岩分立出來,成了椒江市,隨著台州撤地建市、椒江撤市設區,葭沚又變成一個街道。無論行政區域怎麼變,這裡的居民還是喜歡說自己是葭沚街人,大海、碼頭、漁船……構建了他們的世界。相傳清朝同治年間,每到中伏天,葭沚一帶便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人們認為是五個瘟神所致。後來一個叫黃楚卿的富商就在江邊建了座廟宇,把“五聖”供了起來,當地的百姓有病有災都來五聖廟祈求許願,希望能祛病消災,事後以豬羊等供品來祭祀還願。之後,漁民為了出海捕魚能平安歸來,在大暑日,將載有供品的專用船送至椒江口外,供“五聖”享用,以表虔誠之心。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已不再把“五聖”看作凶神,民間反倒流傳起“五聖”在海上為漁民們除險解困的故事。“五聖”傳說的變遷,折射出人的變化。從畏懼轉化為包容、自信、堅韌。現在送大暑船,是要把人們美好的祈願和期盼帶向大海。每年,葭沚的漁民們都會早早打好大暑船。大暑船約3米寬、15米長,船內設有神龕、香案,以供奉之用。人們早早把雞、鴨、魚、肉等各種食用品送到五聖廟,等到大暑那一天,把所有供品裝到船上,然後算計好當天潮退的時間,把大暑船拖至江口,送向大海。送大暑船,是葭沚街人最隆重的節日,沿街的居民清理門前雜物,備好茶水點心,等候送大暑船的隊伍。青壯年紛紛爭著抬船,輪不上的便一路跟著,等著接班。敲鑼打鼓開道,八個壯漢手執鋼叉兩旁護持,再是四人抬的香亭和臺閣方陣,兒童們扮成八仙等各種各樣的人物坐在上面,舞龍舞獅、腰鼓、管絃樂一隊緊跟著一隊。走在後頭的便是香客,他們奉著香火,虔誠地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平安。隨著時代的發展,送大暑船活動融入了現代的文化元素,木蘭扇、旗袍秀也加入了隊伍。如果你身在其中,可別想逆行,只能順著人流一直湧向碼頭。阿伍娘已九十高壽,住在葭沚一間老房子裡。耳不背、眼不花,講起話來中氣十足。她從12歲開始每年參加送大暑船,已經70多年了,見證了送大暑船的歷史,只要還有力氣,還能做點事,就不會停下來。對阿伍娘來說,送大暑船是非常神聖的,她要盡平生餘力來做這件事。鄭姐是我的朋友,舉家遷往上海創業已30多年,但故土難離,葭沚街還留有房子。她說,她隔三岔五都想回老家小住,每年送大暑船必定回來。現在周邊的房子都已經拆遷,這幢老房子也快消失了,這裡承載了她很多回憶。今年送大暑船,鄭姐打算把上海的孩子們都叫回來,讓他們也加入,好好感受一下。都說葭沚人是碼頭文化的縮影:面朝大海,開闊、開放的討海人胸懷。正是這種敢闖敢冒、敢為人先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台州人。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

上一篇:守望陽光總不會有錯~李寧·音速9 Low青年版
下一篇:梨樹縣歷史之郭家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