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武漢人的這些習慣,讓很多湖北人都不敢相信,原來是這個原因. . .

一說起武漢,湖北人最先想起的應該是武漢人,大多數湖北人潛意識裡對武漢人並沒有多少好印象(這裡說的武漢人是指老城區市民,不包括郊區),計劃經濟年代,湖北人和武漢周邊甚至武漢郊區人去武漢多多少少都會經歷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武漢人嗓門大,性子急,說話三句不離“個板馬”、“個BZ養的”,還習慣叫農村來的鄉里人,這是大多數湖北人對武漢人的刻板印象。

不瞭解武漢的外地人多半以為如今武漢老城區的市民都是武漢原住民,其實不然,武漢一直都是一個移民城市,中國跟武漢最像的城市是上海,上海也是一個超級移民城市,上海浦西幾個城區的市民多半是解放前來自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移民,上海市民把郊區土著稱為本地人,郊區本地人把住在市區的市民稱為上海人(市區人又細分上只角蘇南人寧波人下只角蘇北人安徽人等),本地人和上海人口音是有差異的,上海人也習慣叫本地人鄉下人。

武漢在這點上跟上海真的很像,1927年之前是沒有武漢市的,那時只有漢口特別市,武昌市(湖北省政府所在地)和漢陽縣城,漢口漢陽和武昌中間橫亙著一條長江,三鎮隔江相望,民風也有差異。民國時期的武漢最繁榮人口最多的是大漢口,漢口跟上海一樣,有租界,有碼頭,自漢口開埠以來就是中華四大名鎮之首,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明朝嘉靖年間漢正街就已經成型,商賈雲集,只不過當時的人口還很少,居民主要是漢陽縣和附近黃陂孝感一帶的小手工從業者和漁民。漢口真正崛起是在清末漢口開埠以後,漢口的居民也是那個時候開始逐年增加的,從那時候起就不斷有外省籍移民湧入漢口,山西商人在漢口建了山陝會館,安徽人建立的徽商徽幫(藥材買賣),湖南寶慶人為主的湖南放排(水運木材)幫,江蘇浙江等地商人(湖北人習慣叫長江中下游居民為下江人)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沿京漢鐵路南下逃荒的河南難民,當然更多的是附近進城謀生的黃孝人和周邊地區的湖北人。五方雜處難免發生矛盾,各地人為了生存經常發生爭鬥,打碼頭和黑幫文化流行了上百年,武漢話和漢口碼頭文化也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跟上海話一樣,武漢話和周邊農村土著方言區別也極為明顯,漢口這邊原來鐵路外跟鐵路內的口音都不一樣,鐵路內(京漢鐵路)口音是武漢人認為的最標準的漢腔,鐵路外原來都是湖凼子和稀稀落落的村莊(就是城中村,如果非要說誰是武漢原住民的話,那肯定是三環內家族聚居幾百年的村灣居民,只不過原始城中村居民畢竟是少數人群,所以被人忽略了),當時鐵路外的農村人口音帶有濃厚的黃陂腔,被鐵路內的漢口人戲稱為板子橋的(意思是鄉里人)。漢陽縣城居民口音跟漢口差不多,再遠一點的蔡甸區別就很明顯了。而江對面的武昌一直是湖北省政府所在地 ,武昌城區居民也多半是江夏人和湖北各地移民還有少數外省籍移民組成的,1957年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之前長江兩岸口音是有明顯區別的(武昌的城中村原住民口音也不一樣,青山區居民(武鋼)大部分是從北方過來的),武漢三鎮真正開始融合也是從長江大橋建成之後開始的,自此以後大武漢和武漢人這個標籤才正式走入全國人民的視野。

上一篇:“世界工廠”東莞現在如何?曾300萬工人出走,如今人口直破千萬
下一篇:珠海李總的農村別墅:主樓+副樓共計200萬。但面積堪比市區三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