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翡翠(處理)”是低價大甩賣?別被這些話術騙了

大家好,我是軒哥。

“翡翠(處理)”的字眼通常會出現在珠寶鑑定證書或是質量檢驗報告等質量證件及其他珠寶商品標識上。

例如翡翠掛件(處理)、翡翠戒面(處理)、翡翠手鐲(處理 )等。

有些商家為了混淆視聽,會暗示“翡翠(處理)”是指翡翠在進行低價甩賣。

而不明真相的翠友們,受其誤導會認為所謂的“翡翠(處理)”是商家低價甩賣存貨過多的翡翠。

除了低價甩賣的說法外,有些商家還會說:“這些翡翠是經過了切割、打磨、拋光、鑲嵌等的處理方法,因此才會寫上翡翠(處理)。”

受到誤導的翠友們,反而會認為自己佔了個大便宜。

殊不知,這是掉入了對方的語言陷阱中。

那麼“翡翠(處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翡翠(處理)”並不是所謂的處理品,更不是價格做調整的翡翠。

通俗理解,“翡翠(處理)”指的是翡翠經過處理(化學物質),已經不是天然A貨翡翠了。

也就是業內常說的B貨、C貨、或是B+C貨。

在1996年釋出的國家標準《珠寶玉石名稱》中規定:翡翠(處理),就是經酸洗去除雜質後,做了注膠處理或做了人工緻色(染色)處理的翡翠。

該項國家標準於1997年5月1日正式實施,自此取消了翡翠A貨、B貨、C貨和B+C貨的名稱標註。

B貨、C貨和B+C貨一律改用“翡翠(處理)”進行統稱,而天然翡翠則直接表述為“翡翠”。

翡翠經過處理後,的確增添了些許的美感。可這種美感缺乏靈動感,且對翡翠的耐用度以及收藏價值都有一定影響,甚至佩戴後對於人體會有損傷。

因此,各位翠友們看到“翡翠(處理)”的字樣,就可以掉頭走了,千萬別聽信商家的強詞奪理。

有些商家為了利潤,

會故意模糊“最佳化”和“處理”的界線

,美名其曰:“處理是為了最佳化翡翠的美感”。

要知道,

處理翡翠需要用強酸長時間去浸泡低檔翡翠原料,這樣可以溶解掉翡翠內外大部分的雜質,代價就是破壞了翡翠原有的內部結構。

除此以外,經過漂白、漂白加填充處理、浸蠟浸油、染色等等人工化學方法的翡翠都屬於處理翡翠。

這些處理翡翠選用的原材料是一些低檔翡翠,價值本來就不高,就更談不上收藏價值了,穩定性也很差。

真正的最佳化處理不會改變翡翠的內部結構,而是將翡翠隱藏的美顯示出來,例如上蠟。

上蠟指的是用蠟覆蓋翡翠表面的凹坑或者裂隙,這樣可以使翡翠表面更為光滑,更加美觀。

最佳化後的翡翠在鑑定證書上也不需要做特別說明,同樣標識為“翡翠”。

國家雖然從來沒有禁止過銷售處理翡翠,但每一名消費者都應該有知情權。

商家有義務向消費者解釋清楚“翡翠(處理)”代表什麼,在此前提下,消費者自有其衡量。

我是軒哥,關注我,專注每天分享翡翠乾貨!

上一篇:說句實在話!陽光房夏季悶熱已經不再是問題了,就別再猶豫啦
下一篇:女人的福氣暗藏在自身的修養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