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國人為什麼要守著一畝三分地?守著一塊地,就是一家人的小富即安

我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千百年來,華夏兒女一代又一代生養繁衍在這黃土上,面對黃土背朝天,死守著一畝三分地。在字典裡有一個“富”字,把富字分拆開就是一家人守著一塊田就是小富即安。因為,中國人知道,田就是保命田,致富田。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程序中,無論是朝代的更迭還是抗擊外敵入侵都與土地有關。守土有責,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可以說,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都無法與我們中國人相比。因為,中國人對土地愛的更徹底更深情,即使死後也要入土為安,守望著這片美麗的家園。

好的收成需要好的土壤。土壤是需要滋養的,這是從祖輩那裡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其中就有一種用河泥涵養土壤的古法。河泥是吸附在河床上的堆積物,主要成因是氣候,如洪水,大風等將植物的葉頸幹沉入水底後與洪水衝洩而來的植被和坍塌的泥塊自然融入,加上水生植物和魚蝦排洩物的相互作用,在弱癢的環境下,積年累月腐爛成泥,最終成為滋養土壤和農作物的上等有機肥料。 那麼。如何將河道里的淤泥取出呢?一種是抽乾河水,另一種就是罱河泥。罱河泥,需要一條小船,一支竹竿、兩隻罱頭,罱頭是用竹子做成的,一般人不會做,要有專門篾匠製作。篾匠屬於民間古老的專門從事編制各種竹器的匠人。

製作罱頭,首先要選好竹子,再將竹子破開,然後劈篾,弄成各種各樣的篾,再經過編、織做成對稱的兩片罱頭,再精選5米左右長的竹竿交叉插入罱頭並固定住,使之兩片罱頭能自然咬合呈河蚌形狀,這樣罱頭就製作好了。罱河泥是體力活,一般選用2位比較精壯的漢子來操作。先將小船撐到河中央或是淤泥沉積處,停下船,兩人分別站在船的兩端,一左一右,同時將張開的罱頭沉入水中並使勁插入淤泥之中,再操動竹竿將水下的罱頭咬合,慢慢將罱頭拉出水面,利用巧勁把罱頭裡的淤泥倒進船倉,這樣反覆運算元十次就滿倉了,這波操作被人戲稱為“水上芭蕾”。

裝滿淤泥的船靠岸後,用繩子固定住小船,兩名漢子再用叫作“步遷”的工具,將船倉裡的河泥進事先準備好的泥坑裡。如果河面離岸較高,不能一次將河泥撥進泥坑,那就要在河面到河岸的中間處再修一個泥坑,進行二次撥泥了。

河泥撥進泥坑後,需要陽光照曬,幾天後,再將稻草鍘成小段以及“荷花郎”、“水葫蘆”等植物一起放進河泥中攪拌,經半個多月的發酵後,就成了天然的有機肥。

當收割完小麥後,就把河泥送進田裡,經過翻地後就成了種植水稻的有機底肥了。 把河泥當成肥料之一,是當地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的經驗積累和創造發明。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像化肥、鉀肥、磷肥、氮肥等的大範圍的使用,像河泥這樣原始的施肥形式已經不復存在了。或許,再過幾十年或者百年,它便成為一種傳說了!

上一篇:她是最美的童星,出道時是一個肉嘟嘟的小姑娘,長大後卻變成這樣了
下一篇:湖南高院釋出2020年度《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狀況》三一重工勝訴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