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樂遊】同裡:活著的古鎮,活著的古鎮,這個名字不太好讀

水閣烏鎮、碧玉周莊、柔美西塘……江南古鎮何其多,但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退思園)的,卻只有同裡。同裡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於海內外,古鎮的著名景點有“一園”(退思園)、“二堂”(嘉蔭堂、崇本堂)、“三橋”(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等私家園林和鮮活的民居建築,享有“活著的古鎮”之美譽。

活著的古鎮

史料記載,同裡舊稱“富土”,後為“藏富”,唐初改為“銅裡”,宋時改為“同裡”沿用至今。

古鎮內的清明街,全長160米,古街儲存了原來的條石路面,街兩旁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造,現在仍保持著原來的建築風貌。古鎮上店鋪鱗次櫛比,有的出售蘇州刺繡,有的擺滿了文房四寶和字畫,有的展示著古董和工藝品,還有狀元蹄、糕裡蝦仁、三絲春捲、響油鱔糊,以及用白魚、鱸魚、桂魚、甲魚等河鮮烹製的水鄉名菜,店鋪仿古的帷幔迎風舞動,古風悠然。費孝通先生為古街題寫的“明清遺風”四個大字,被鑲嵌在古樸莊嚴、高高聳立的大理石門樓上。

吳江家風家訓傳承館,是同裡古鎮一個充滿文化傳承的景點,緊鄰嘉蔭堂。從外觀看,它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兩層建築,踏入館內,更像是是走進了當地民家的感覺。“吳江名官,廉勤政清”,是走進正館內最引人注目的牌匾。同里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自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至清末,同裡先後出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舉人93人。南宋詩人葉茵、明代畫家王寵、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清代軍機大臣桂芳、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近代文學家範煙橋、近代著名教育家金松岑、《文匯報》創始人嚴寶禮等,都是同里人。正是這些名人,讓同裡的底蘊厚重起來。吳江家風家訓傳承館透過“風範世家”“家風典故”“吳江名宦”三大版塊進行展示,帶遊人走進一個個“風範世家”。

退思園水趣

同裡古鎮中園林非常多,最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要數獨秀江南的退思園了。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退思園,佔地面積6500平方米,各類建築佈局力求精緻,移步換景,亭、臺、樓、閣、廊、坊、橋、堂、房、軒一應俱全,簡直就是一個江南園林博物館。因亭臺樓閣及山石均緊貼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貼水園”之稱,在建築史上堪稱一絕。中國著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學家陳從周教授曾評價“於江南園林中獨闢蹊徑,具貼水園之特例。”

菰雨生涼軒,是主人夏天避暑納涼的處所,取意於晚晴重臣彭玉麟題西湖三潭映月聯句:“涼風生菰葉,細雨落平坡”。“菰雨生涼”設計了三條水道,池水迴圈,形成了天然的降溫設施,“納涼”別具一格。

退思園一改以往園林都是縱向的結構,而變為橫向建造,由4組不同的建築群組成,自西向東分廳堂、內宅、中庭和花園。1986年,美國紐約市在該市在斯坦頓島植物園內,以退思園為藍本,建造了江南庭院“退思莊”,小小退思園“放大”到了世界。

退思園別緻而有靈氣,但真正吸引人的是退思園的歷史與文化。退思園主人任蘭生是是清光緒年間的安徽官員,他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命名“退思園”。

任蘭生的兒子任傳薪,早年就學於同川自治學社,和詩人柳亞子是同學。1906年2月,任傳薪在母親的支援下,以退思園為校舍,聘請名師,創辦私立麗則女校,開創了古鎮女子受教育的先河。至今,教學大樓仍儲存完好,校門也基本保持原貌,漫步其中,彷彿聽到昔日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

“兩堂”探幽

如果把同裡比作一座古建築博物館的話,那麼崇本堂、嘉蔭堂就是這座博物館中精雕細刻的兩件藝術品。“兩堂”枕河銜橋,錯落有致,如鑲嵌在同裡的明珠。

崇本堂位於富觀街,坐北朝南,面水而築,東與嘉蔭堂隔河相望,西與長慶橋等三橋相連,整齊的石駁岸護衛著這座古樸的宅第。整個建築群沿中軸線向縱深發展,一共五進,由門廳、正廳、前樓、後樓、廚房等組成,雖建築體量不大,但設計非常緊湊精緻。

進崇本堂,只見門樓上刻有“崇德思本”四個大字,寓意“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本”,這是對崇本堂名的解釋,也折射出原主人是一位誠實、守信、有文化的商人。崇本堂最值得稱道的,是它的各種磚雕和木雕。崇本堂共有木雕100多幅,內容各不相同,如在正廳長短窗的腰華板上刻有《西廂記》戲文故事,在前樓底層長窗的腰華板上刻著《紅樓夢》十二金釵。崇本堂最可品味的,是具有各種寓意的木雕圖案,如瓶和牡丹成為“富貴平安”,筆和錠成為“必定高中”,松鼠和葡萄象徵“多子多孫”,喜鵲和紅梅寓意“喜上眉梢”等。

除了崇本堂,還有柳亞子先生曾經居住的嘉蔭堂。嘉蔭堂位於竹行街尤家弄口,建於1922年,主任柳炳南,與柳亞子同宗。嘉蔭堂面水而築,主建築因梁頭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俗稱“紗帽廳”。

嘉蔭堂堪稱雕刻博物館,廳內到處刻著圖案,五架樑兩側刻有“八駿圖”,梁底則刻有“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就連拳頭大小的一塊“峰頭”,也刻上了寓意“連生貴子”的蓮蓬。更為罕見的是,紗帽翅(即棹木)上也刻滿“古城會”“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三國演義》故事,風格古樸,人物栩栩如生,有一種呼之欲出的質感,讓人不禁讚歎雕刻師的超高技藝。

橋見傳奇

古鎮因水而名,橋因水而生。15條河上形態各異、年代不同的49座橋,使同裡成為橋的王國、橋的博物館。河水與古橋相親、古橋與亭臺相連、亭臺與古樹相依、古樹與花草相伴。或大或小、或寬或窄、或古或新、或高或低的橋,成為同裡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思本橋是古鎮橋齡最長的橋,它建於南宋(公元125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雖飽經滄桑,至今仍傲然屹立;而最小的橋是坐落在環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要側身而過,單孔拱橋,小巧玲瓏,堪稱一絕;被人們叫做“讀書橋”的小東溪橋(也稱普安橋),一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的橋聯,生動記錄了同里人的勤學苦讀之風。

在這些古橋中,尤以同裡三橋(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最具代表性,可謂同裡的橋中之寶。三橋呈“品”字型,跨於三河交匯處,自然形成環形街道。太平橋屬梁式橋,小巧精緻;吉利橋屬半月型拱橋,位處太平橋與長慶橋之間。同里人非常看重“走三橋”,他們把三座橋看作是消災避難、吉祥幸福的象徵:“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但凡鎮上姑娘出嫁、小夥子娶親、老人做壽,定要走走這“三橋”。如今“走三橋”已成為遊客必不可少的體驗專案,可謂同裡的“網紅”橋。(來源《中國之翼》)

上一篇:【知識點】古代文學常識大全,看看你知道幾個?看看古代的詩詞名句
下一篇:貓界未解之謎是什麼?呼聲最高的一定是什麼貓糧好?這個永恆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