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以充滿善意的包容和期待,去看待教育評價的世俗功利性

評價通常是指對事物的價值高低的判斷。長期以來,學界關於教育評價的研究和實踐持續紛爭於“質”與“量”的糾結,雙方在教育評價的取向、主體、內容、方法及結果的適用性等方面提出了各自認為滿意但卻又隱含人的異化或虛無的風險主張。這裡,我們無意對其進行非此即彼的“終結審判”,而只是著眼於人存在的精神性、自由性和創造性,主張將烏托邦精神適度融入教育評價制度的構建之中,從而以充滿善意的包容和期待去弱化教育評價的世俗功利性,提升教育評價的生命品質。因為在布洛赫看來,烏托邦精神並非虛無縹緲、毫無現實性的東西,它是社會現實的“產物”,其內在底蘊是生命關懷。

當然,烏托邦精神融入教育評價的方式、路徑以及程度必須在教育場域相關方的利益博弈與妥協中動態形成。其間,時代、地區、種族、民族、國別甚至年齡、性別等因素與之都有相關性。

既然獨生子女家庭風險根源於教育投入的“唯一性”,那麼完善獨生子女家庭投入風險分散機制就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思路是堅持“唯一性”不變,增強家庭的抗風險能力。

此間有三個層面的努力:一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提高各級各類教育質量,確保憲法精神的有效實現。二是繼續探索失獨家庭社會關愛保障政策體系的完備,逐步克服目前法律缺位、政策不全、執行不力的困難,充分滿足民眾的渴盼。三是開設家長學校,增強家校互動,提高監護人的教育風險素養,促使其能夠獨立面對家庭投入的任何風險。另一種思路是改變“唯一性”,將獨生子女家庭轉變為“非獨生子女家庭”。

當前,我國“單獨”生育二胎政策的出臺,就是家庭子女“唯一性”的弱化在國家意志層面的表達。這樣,我們既可以逐步增加非獨生子女及其家庭的數量,緩解和防範失獨家庭產生的風險;也可以逐步改變家庭教育投入觀念,促使人們以更加平和與理智的心理看待子女的成長問題。

上一篇:蘭州人南關名族風味街,一碗炒麵配豆皮35元,客人排隊也要吃
下一篇:冬天裡的美味佳餚,禦寒抗冷必備品 多吃不會出現手腳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