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被親兒子逼得退位, 李淵想出一損招報復李世民, 讓李世民頭疼不已

世上萬千感情,來回顛覆,左右搖擺。唯有子女與父母之愛,跨越人之本能,橫穿光陰歲月,堅固可信。可縱觀歷史,也有例外。

情感若不摻雜其他,都值得被歌頌。可一旦有了其他的執念,情感便成為了隨時可以犧牲的籌碼,任何感情都是如此,人之本性也難逃脫。

初唐李氏是人中龍鳳,可若沒有震驚古今的“玄武門之變”,這史書之上,又會被撰寫怎樣的篇章?

隋失民心,李世民出頭

公元618年,從太原晉陽而來的一支軍隊打敗了當時的中原正統——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盛世——唐朝。

這一次朝代更迭的起因,要從隋末皇帝楊廣說起。

楊廣身為皇帝,卻暴虐多疑。為臣者,都不免受其猜忌。從皇族到士族,從文臣到武將,因其疑心而獲罪者不在少數。他更是將民生視為兒戲,無德無修,不得民心。

各地民眾不想再忍受暴戾朝廷,意圖伺機而動。各方群雄也不想再繼續如履薄冰,開始籌謀備戰。這其中就包括時任太原留守的李淵一脈。

李淵與楊廣是表兄弟,兩人的母親是親姊妹。所以,剛開始李淵在反隋這件事上猶豫不決,而之後事態的發展離不開其子李世民的推動。

李淵在太原時,他的二兒子李世民就跟在身邊。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李世民對唐朝的發展乃至中國歷史的軌跡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司馬光更是稱其為“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可起義之初的李世民也只有十八歲,這些上下打點、左右疏通所需的錢財和助力,若沒有李淵的默許,也不會如此容易。

李世民

所以不難看出,李淵是明處無心,暗處有意的。至於他為何不表現出來,原因很多。有的說是因為李淵七歲失怙,極為珍惜親情;也有的說是因為家眷遠在河東老家,受隋監視。

這其中的種種可能只有李淵本人才能說清楚。但我們知道的是,李淵在明確反隋後,第一時間將其河東老家的親眷叫到了太原,而領隊的就是長子李建成。

李淵在任期間,李建成就如家長一樣幫父親操持著這一大家子的生活,其領導力不在李世民之下。

這次起義,李建成與李世民的許多見解也極為相似,帶兵征戰更是不相上下。所以可能在這個時候,兩個人之間就已經註定要成為對立方了吧。

李建成

就是在這樣的攻勢下,李氏的人馬從太原一路打到長安,攻城略地,氣焰極盛。從舉兵謀反到大業初成,時間不過一年。

隋朝的輝煌在第三十七年的時候戛然而止,成為歷史車輪之下傾軋而過的溝槽。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李淵被推到了九五至尊之位,國號為唐,定居長安。

此時的唐朝還沒有迎來那個威震四海的盛世,但畫卷既已鋪好,這皇權之下的風雲詭譎即將上演……

弒兄奪權

唐朝初期,可謂是內憂外患,雖滅隋成功,但各方勢力還在四周遊躥,天下局勢還處於動盪之中,為穩固江山,降服四方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一人選,正是李世民。

他勇猛果敢,追隨的武將眾多,可以說是唐朝最會帶兵打仗的人了。

李世民

從現實的角度出發,李世民軍功最盛,也應最得父親青睞。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非他莫屬了。

可無論是軍功還是喜愛,都比不了等級森嚴的傳統禮制:嫡長子才能得太子之位。可惜,李世民排行老二,被封秦王,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少年兒郎,怎會心甘的屈居人後?更何況是年輕氣盛就戎馬天下的李世民。太子與秦王的鬥爭愈演愈烈,最後血灑宮牆。

史書記載,在楊文幹事件中,李淵曾許諾李世民平叛楊文幹後會將太子之位給他。但現實卻涼了李世民的心,勝利歸來的李世民不僅一無所得,甚至賠了府中一個幕僚。

李淵

這讓李世民發覺:身為皇帝,竟可以出爾反爾。同時,也更加增長了李世民想要這至尊之位的慾望。

楊文幹事件可以說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但將兄弟仇恨拉到最大程度的,還是李淵的一次任命。

玄武門之變前幾天,東宮宴請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

此時的李元吉剛被李淵任命出征討伐突厥。按理說,征戰的最好人選應該是身經百戰的李世民,但李淵卻任命了齊王。若不是對李世民失去了信任,李淵因何如此呢?

李元吉向父皇請命徵調秦王的將帥隨同出征,這一舉動,不止削了李世民的兵權,還將跟隨他的一眾武將都打掉了。

要知道,皇子出征時處死將帥,可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啊。

在此之前,李建成與李元吉已將秦王府的文士挖得差不多了,他們又利用後宮嬪妃瓦解了不少李世民的勢力。

這一次的任命,讓李世民殺心漸起,但還處於猶豫不決。

而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個晚上,發生了一件事,讓這場宮變成為了板上釘釘。

李世民起事的前一晚,李淵急召李世民覲見,原因是天象觀測:太白金星處秦分。這意味著皇帝的大權旁落,還落到了秦王府。李淵要聽李世民解釋。

李世民正需要一個機會,一個太子與齊王一起出現的機會。他利用了他的父親。

第二天清晨,李淵急召太子與齊王,也正是這次召見,讓二人雙雙喪命。

原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個清晨,城門之下的血氣卻勾舔著人心。李世民帶九人射殺太子,四弟李元吉也身死其中。

這一切來得太過突然,等眾人反應過來時,早已變了天。若李淵能預知後事,想必,就不會讓長子李建成來做這大唐的太子了。

前人茫然,是因身在其中;後人瞭然,卻悲史實殘酷。

公元626年,震驚古今的玄武門之變,將本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送上了不歸路,也將一位花甲老人所有的心脈都帶走了。

李世民最終為爭帝位做出了選擇,這個選擇雖震驚朝野,卻成為他青史留名的轉折點。同時,這個選擇也涼了為人父母的心。

手刃兄長,在李世民心中是何滋味我們不知道,但騎馬征戰多年的李世民竟在成功後翻身墜馬,險些喪命。

李世民與大哥對抗多年,但卻從未真刀真槍的以性命作為籌碼。這次宮變雖策劃許久,但也掩蓋不住事成之後,李世民心底的內疚與緊張。

事實也如他所願,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給了他太子之位,並在不久之後,退居幕後,做起了兩耳不聞朝政的太上皇。

唐朝出過不少太上皇,可李淵卻是身先士卒第一人。好在當朝皇帝並未有意為難,李淵的行為舉止也大多無可指摘。

登臨寶座的李世民確實有做君王的天賦,頭腦與手腕兼備,勤勉與智慧兩全。他所治理的天下,開創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後世帝王效仿學習的榜樣。

眼前的成績,容易讓人忘記過往的不堪,就像光明的前景,容易掩蓋曾經的陰霾。如今的史學家們大多也是理解支援李世民爭權奪嫡的做法的。

可我們都知道:後世的眼光是站在歷史宏觀的角度來審察的,這樣的視角是當時的人們所不具備的。

好在時間久了,玄武門之變漸漸變成宮闈內神秘的傳說,不再被人提及。可被改變命運的親歷者們還都記得,這命定的漩渦,很難解脫。李淵算是一位吧。

玄武門之變對於世人來說,是驚世駭聞,但對於李淵這個父親來說,卻是錐心之痛。

李世民

李淵看得很明白:冰冷的九五之位怎能比得上家庭和睦?一場宮變,失去了三個最得意的兒子。這樣的失子之痛,如何能夠釋懷?

選擇退位,或許不是李淵的本願,但此時的他好像也沒有其他的出路了。現實總是出乎人的意料:讓李淵沒想到的是,太上皇的生活竟是如此的逍遙。

退位生活

早年間,因身份尊貴,又有皇族血脈,在朝擔任要職,李淵做太原太守時,就養成了喜歡享受、散漫自得的性格。

又機緣巧合之下,被命運推到九五至尊之位,這才不得不像個上滿發條的人偶,開始操心國事民生,無時不刻的勞心勞力。

這突然的卸任,倒促成了他回到原來的生活模式。甚至因身份變得尊貴,更得便利。

無責任壓身,無政事煩心,李淵過上了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的退休生活。

雖已步入晚年,但李淵的心性卻絲毫不減當年。有傳言稱,李世民為了削減冗員,從李淵的太極殿裡裁掉的宮女就不計其數。

想來,當上太上皇的李淵,光侍奉起居者就多於旁人,那麼妃嬪侍妾,自然也有不少是新納進來的。

新納進來的嬪妃侍妾,為李氏增添了不少人氣。

從李淵子孫的年歲來看,在李世民登基後,還有好幾個弟弟妹妹是剛剛出生。有記載的就有將近十個,無明確記載的就無從查證了。

有傳言稱,李淵最小的孩子比李世民的孫子都要小。

由此看來,李淵的子孫緣分甚是不淺。

已過耳順的李淵對照顧新生兒這件事必然是有心無力的。可這些小娃娃可都是貨真價實的皇子公主,這身份地位極為尊貴,一應用度絕不可草率馬虎。

李淵

所以,照顧弟弟妹妹的重擔,最終落到了李世民身上。新生兒的嬌弱,我們可想而知,更不要說成長過程中那些勞心勞力的一應事務。

如今,這些新出生的弟弟妹妹,無論是飲食起居,還是日常教導養育,都要靠這個做皇帝的哥哥來處理安頓。

於是就出現了,李世民除了要忙於朝政,還要操心弟弟妹妹的這些生活瑣事。

有人稱這是李淵給李世民的報復,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算是李淵為他留下的“甜蜜的負擔”吧!

孩童時期的弟弟妹妹並無異心,這一時期還算給李世民省心。

李世民

但當這些孩子長到一定年齡,婚配事宜、官職任命都不是可以委託他人的小事。

官場之上,權利如根鬚,交錯複雜。為了穩定自身權利,這些事情李世民必定是要親自操辦、處處上心。

據此,這些弟弟妹妹說是李淵留給李世民的“報復”,倒也不為過。

李淵退位後的生活,流傳至今記載下來的已是不多,只有些在寢宮的活動宴飲有跡可循。有記載稱,李世民在位時曾大破突厥。

這本是李淵的一塊心病。在還做皇帝時,李淵就常常因突厥的侵襲而困苦不堪。但常年征戰,又總是不敵突厥。

如今自己的兒子李世民終於了了他的心病,聽聞這個訊息的李淵當然非常高興,為此還特意舉辦宴會,當中稱讚兒子的功勳卓著。

即便曾心生芥蒂,被利慾逼上絕路,但時過境遷,永恆的還是血脈相連的情感,在浮華過盡時,還是心有掛念。

李世民也時常在人前懷念其父,稱其受父親的影響教導頗多,感念良久。

為此,《舊唐書》還有記載:“臣早蒙慈訓,教以文道,爰從義旗,平定京邑。”“今上天垂禧,時和歲阜,被髮左椎,併為臣妾,此豈智力,皆由上稟聖算。”

那些看似脆弱的,卻也是最牢不可破的,感情就是如此。是執念之下的犧牲品,也是難以割捨的紐帶。

公元635年,李淵傳奇的一生就此謝幕。

歷經三朝,輝煌時掌天下權,落寞時也是尊貴無雙。當了九年的皇帝,又做了九年的太上皇,這一生的榮辱,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但已到彌留,往事如煙,悔恨無常都不再做數了。在這生死訣別之際,那九年前的血跡是否已經被抹去?

如今來看,李世民爭權奪位,所圖的不過是活著的希望。他有雄心壯志,這毋庸置疑,但若沒有李建成先前的生死謀劃,李世民還會走到兄弟相殘的地步上來嗎?

多少宏圖偉業的外衣被剝下,露出來的只是求生的初心。

在成為帝王之前,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權利之前,先是情感。李世民也一樣,是其父之子、其兄之弟。

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邁出去的這一步,不止是要割捨情感、得到生機,也是他登臨至尊之位所要付出的代價。

都說帝王孤寡,權利加身,私慾摒棄,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懲罰?

人生一世,所求與所得,都是在兩相進退之間獲得平衡。旁人的評判,最終也抵不過自己切身的感受,事實如此,歷史亦然。

上一篇:GOSH很難再出Cypher! 王齊銘聊廠牌, 請期待我們的下一代!
下一篇:乾隆六次江南之行留下花心之名, 偶遇瓜農一番交談, 帝王狠心盡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