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只管在家讀書學習?

其實,生活所到之處皆教育,孩子需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

作者 | 楓子

熱播電視劇《小捨得》中,蔣欣飾演的雞娃媽媽田雨嵐,為了讓兒子能夠進重點初中,從一年級就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奧數,英語,邏輯寫作……

子悠每天有上不完的課、去不完的補習班,每天一回到家就要開始寫作業、做卷子。

可媽媽還是步步緊逼,甚至擠掉了他唯一可以出門放鬆的足球時間,那是他最愛的足球啊!

子悠說:“媽媽從來就不想讓我開心”,他難受、焦慮、壓抑,卻又無處可發洩,只能一次次透過摳手指來緩解,好幾次,他把手指都摳出了血。

後來,子悠更是被媽媽逼出抑鬱,在考場,他瘋了一樣把試卷撕了……

李玫瑾曾建議,不要讓孩子一天到晚呆家裡學習,不然他的大腦高度興奮,小腦得不到刺激。

腦部神經沒有興奮透,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毀掉一個孩子,讓他一直待在家裡就夠了。

其實,知識的灌輸並不侷限於校園和課堂,生活處處皆學問。

所以父母不妨帶著孩子走出課本,走到外面,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孩子多出門運動,

身心才能更健康

不久前,陝西13歲女孩突然腰痛得厲害,左下肢抽搐,不能坐,不能走,站不直。

父母連忙帶她送醫就診,經檢查發現,女孩是腰椎間盤突出,需要做手術。

一個老年病,怎麼就找上了13歲的女孩呢?

原來是因為女孩學業壓力大,常常久坐著學習。

給女孩看病的醫生說:“現在的腰椎間盤突出越來越年輕化,建議孩子們要經常活動一下。”

運動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偏偏,運動缺席大部分孩子的成長。

青少年研究中心曾表明:

超過六成的中小學生每天體育運動時間不超過1小時,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幾乎不運動!

而缺失的運動,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報復在孩子們身上。

據調查,近20多年來,因為鍛鍊不足,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普遍下滑,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十分突出,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比例明顯增加,中小學生近視率全面增長。

知識教育固然重要,可沒有健康的加持,一切都是零。

其實,看似“無用”的體育運動,不僅強健了孩子的身體,還緩解了孩子的學習壓力。

前段時間,一個赤腳在水泥地上跳舞的女孩火了。

15歲女孩小先,家住四川瀘縣,就讀初三,因為學習壓力很大,便透過跳舞來減壓,農村沒有舞蹈室,她就在水泥地上赤腳跳,盡情放飛自我。

她說:“

跳舞時會身心放鬆,跳完後充滿了動力

。”

評論區網友也表示,自己平時也是透過運動來解壓:

“有時候覺得頭脹的厲害,學不進去,我都會去打一下籃球。”

“說來也奇怪,我每次跑完步後回去晚自習,大腦就變得清晰多了。”

“高三經常失眠,好在堅持運動後,睡眠好了,也沒那麼焦慮了。”

科學研究發現,運動時大腦會分泌神經化學物質,如內啡肽、多巴胺等,幫助消除疲勞感、緩解壓力,使人身心愉悅,精力充沛,變得更積極、更有意志力,有助擺脫負面情緒。

運動,治癒了孩子,也塑造了孩子。

運動的習慣,便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帶孩子多出門旅遊,

才能認識到世界的寬廣

《小捨得》劇中有這樣一幕,一向成績優異的米桃退步了,原來作文題目是關於一次夏令營的,米桃因為沒有參加過,所以離題萬里。

老師說:“現在的語文考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更多的是課外拓展,文科教育,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

是啊,一個整天被關在家裡學習的孩子,他對學習的見解,難免有所狹隘。

山東遼寧,14歲的男孩覺得學習沒意思,產生了厭學心理。

“既然不願讀萬卷書,那我就帶他行萬里路。”

“希望能真正從思想上改變他對學習和人生的看法。”

父親便辭去了工作,兩個人,一輛二手車改造的房車,開始了中國文化之旅。

他們從丹東東港出發,途徑上海關,西安,洛陽等古城,朝著雲南麗江出發。

每到一處,父親都會耐心的講解:

“山海關,當年很多東北人都是從那闖關東過去的。”

“‘西安人的城牆是西安人的火車’這是西安人寫給西安的。”

父親還帶著他夜爬泰山,從晚上九點半爬到凌晨看日出。

“我希望他能體會到那一夜的堅持,換來了黎明那種美好的景象,讓他自己覺得這一夜的努力和堅持是值得的。”

50多天的旅途,1萬公里的路程,改變了原來那個叛逆厭學的少年,

他不僅表示自己會聽家人的話,還下定決心回去一定好好學習。

見識了世界的寬廣,感受了人間的百態,認識到了自身知識的匱乏,孩子自然能體會到讀書的幸福。

股神巴菲特也說:年輕人要學會看世界,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次看世界的過程,就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旅遊,是為了見世面,而見世面的本質是認識世界,更是“認識自我”。

有這樣一個女孩,17歲高中輟學,18歲騎腳踏車5000公里橫跨中國,22歲騎摩托車環遊中國,徒步中南亞共計22000公里,24歲便辭職考研,一年內同時拿到大專文憑和自考本科文憑,現就讀於上海理工大學研究生。

“輟學是因為我不明白讀書的意義。

行萬里路後,我開始覺醒,突然非常非常想上大學,我覺得就是這份強烈的渴望讓我能夠上岸。”

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不僅豐富了她的閱歷,更讓她認識了自我,瞭解了自我,找到了自我的位置。

見過天地的遼闊,便不再拘泥於眼前的方圓。

所有的體驗與見識,終將成為孩子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空閒之餘,不妨帶上孩子來一趟旅遊,看更多更美的風景吧。

帶孩子多接觸大自然,

在草木雨露中培養“靈動”的智慧

前兩天在眼鏡店,看見一個小女孩抱怨近視又加深了,眼鏡換的太快了。

醫生建議說:“假期可以多去逛逛公園,看看綠色植物,有利於緩解近視……”

一旁的媽媽嘆了口氣:“孩子學業那麼緊張,哪有時間呀?有這功夫,還不如多刷兩道題。”

其實,多接觸大自然不僅能夠保護眼睛,還有利於教育。

教育家盧梭說,最好的啟蒙教育是在大自然中感知,而不是看書。

李亞鵬和王菲的女兒李嫣就是在自然教育中成長的。

李嫣1歲半後,每一兩個月,他們就帶女兒爬一次山。

王菲會抱著一本厚厚的《本草綱目》,一邊爬山,一邊帶女兒觀察植物,給孩子做科普。

一到暑假,就帶著李嫣回鄉下小住,“一個小院,一井清泉,一枕涼蓆……田間轉轉,日夜同輝,天地共存。”

每年的24個節氣,全家都會去十三陵水庫,到固定的地方觀測氣溫、水溫、植物、動物、標本……

七年間風雨無阻,只因“春夏秋冬,鳥獸蟲魚皆不相同。”

心理學家貝爾·福克說:

“大自然是孩子的教育之神,孩子可以在一草一木,一雨一露,一花一土中孕育出高超的智慧,堅毅的心胸以及敏銳的感受力。”

這或許就是他們堅持自然教育的初衷吧。

然而,不少父母卻認為到自然中是浪費時間,即便身處大自然,也是泥土不能摸,昆蟲不準碰,這種與大自然割裂的現象被稱之為“

大自然缺失症

”。

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

45。21%

的學生患有“大自然缺失症”,這個數字還在迅速攀升。

這些孩子,可能成績很好,卻常常五穀不分。

一次在外聚餐,朋友的兒子突然問道:“媽媽,胡蘿蔔是長在樹上的嗎?”

朋友告訴他,胡蘿蔔是長在地裡的,並講解了胡蘿蔔的生長環境和種植特徵,可說了半天,孩子依然一知半解。

他們很小被教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卻可能連“鋤禾”都沒見過。

他們能熟練地背誦“天接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卻無法理解草色遙看連成一片,為何近看卻顯得稀疏零星。

快五一了,帶上孩子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吧,聽聽風,搖搖樹,看看花,去感知自然的美好和靈動。

我們的孩子,應該在大自然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臺灣一位作家曾說: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控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實踐出真知,所到之處皆教育。

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有運動的時間,有見世面的機會,有探索大自然的樂趣。

否則,沒有心靈的豐沛,一切教育都是紙上談兵。

讓孩子從書本中走向戶外,走進大自然,走向更遠的世界吧!

上一篇:美國反潛機顏面無光!該國率先發現潛艇殘骸,白宮呼:危險訊號
下一篇:楊冪正拍《愛的二八定律》,與小鮮肉拍吻戲,主動接吻好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