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懸崖之上》,《風聲》之下

張藝謀,今年72歲了。

國師還能拍多少年電影?我不知道。

國師還會不會超越自己?我也不知道。

看過張藝謀所有電影,也知道國師今年高齡。所以在看完《懸崖之上》後,有些話不得不說。

原本不想把《懸崖之上》和《風聲》作對比,畢竟前者帶著新人、後者高手如雲,從陣容上就有降維打擊的嫌疑。

況且《懸崖之上》放在張藝謀的作品集中,最多也就是個中間位;而《風聲》放在陳國富的作品集中,絕對佔據著前三的位置——他做製片人的《可可西里》和《集結號》,不算在內。

為什麼後來又將二者放在一起?

因為張譯被用電刑那段,讓人很難不想起《風聲》中被紮成刺蝟的張涵予。同樣臉憋通紅、同樣青筋凸起、同樣讓人懷疑是不是在拍攝時真被上了刑,二者的這段表演也都稱得上登峰造極。

還有一個原因,《懸崖之上》中的劉浩存那個角色,很像《風聲》中周迅那個角色。都比較小——長得小、年齡小、位置不足掛齒、最後舉重若輕。

可劉浩存沒接住前面一眾實力派、老戲骨留下的最後一口氣。要不是於和偉那個角色還活著,要不是兩個孩子最終被老謀子仁慈地安排成找到了,這部電影會不會“爛尾”,都讓人跟著捏一把汗。

周迅呢?《風聲》上映的時候她已經35歲,但那個脾氣大、架子大的富家大小姐形象被演得很好。最後這個人物受到的酷刑、留下的針腳、還有那段話,都讓人至今難忘。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愛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諒我此刻的決定, 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

我親愛的人, 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

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

年輕演員應該被看見、被鼓勵,好的對手更能激發一個演員的潛力和真正的實力。

或許是題材不合適,或許是劇本不完整,總之劉浩存在《懸崖之上》的表現,讓人很難說非常滿意。

除了演員的對比,將《懸崖之上》和《風聲》聯絡到一起還有一個原因:它們都是諜戰電影。

諜戰電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除了還原當年的緊張刺激,更重要的是,它要用故事和人

喚起觀眾對時代背景的代入感,讓觀眾體會到當年那些人的不易和現在幸福的來之不易。

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

代入感

”。

為什麼12年過去了,人們在提到諜戰電影的時候還是會想到《風聲》?

從專業角度去看,這部電影的瑕疵、硬傷也很多,但它最難得在於不誇大緊張的氣氛、不渲染血腥的場景,用剋制的情節和精準的人物心理變化,讓觀眾跟著電影所講的故事去走、跟著電影裡的人物去流淚、去緘默、去選擇。

在場景上,

一座古堡不僅固定了故事背景,同時也固定了觀眾。

但是《懸崖之上》從頭至尾都在雪花飄飄、北風蕭蕭。

這寒冷肅殺的氣氛固然會對故事、場景起到輔助作用,但同時也會

造成一種純粹的“第三者視角”——一種被天然隔絕的局外人視角。

除了電影層面的硬傷,《懸崖之上》最大的問題還是

核心缺失

地下工作者靠什麼捨生取義?靠什麼大義滅親、英勇赴死,用一個又一個已知的悲慘結局去賭一個在當時根本下不了任何結論的未來?

靠的是

信念

信念又是什麼?是簡單一句“烏克拉”(黎明)?不是的。

信念是

“我不知道未來會有多好,但我知道現在有多糟,我要讓自己或自己的後代以及億萬萬同胞擺脫這暗無天日的絕境”。

“黎明”這個詞很形象,但《懸崖之上》

缺乏對黑夜的描寫。

相對應的,所有奮不顧身的人的信念,也都跟著缺了一角。

最重要的是,所有用生命、用鮮血開闢道路的先烈們,想要的絕不僅僅是“天亮了”。

天亮之後,活在太陽下的我們有更重要的使命——

生逢盛世,肩負重任

上一篇:又一霸道總裁劇來襲, 劇情有趣, 主演高顏值, 連追10集停不下
下一篇:娛樂圈“苦瓜臉”女明星, 往這兒一站感覺就是個有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