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朱元璋有26個兒子, 卻沒有人敢和朱標爭太子, 連朱棣都選擇隱忍?

隨著

朱棣

的鐵蹄踏入南京城,就已經宣告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場。戰火所及之處,皆是悲壯的君臣落幕之景。但朱棣發起的這場“靖難之役”,不管被後世如何包裝渲染,都不能改變他謀逆奪位的事實。

點選載入圖片

就有人說,還是朱允炆沒有城府的緣故,若他父親

朱標

還在世,朱棣又怎敢做這“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呢?但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只能說朱標還在世的話,確實是沒人敢與之爭奪皇位。錯誤的一點就是朱棣當時並不是選擇隱忍,那是根本不存在的,《太宗實錄》記載的並不可信。

我們就可以來看看這三個問題:那麼為何沒人敢爭奪皇位呢?朱棣真的是長期隱忍嗎?兄弟相爭的記載又有什麼奧秘呢?

點選載入圖片

朱元璋

在生朱標時已經27歲了,雖然兒子生得晚,但是他生得多啊,總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但子女多就難免遇到要互相爭鬥的現實問題。奇怪的是,朱標這個大哥當的屬實快樂,竟無一人與之相爭。

在西周創立的《宗法制》,就規定了“嫡長子繼承製”的繼承法統,一直沿用到了清王朝。各個朝代都依行嚴格的正統繼承規則,從而避免兄弟相殘,保證皇室的穩定。這個制度死板強硬,只看出生不看才能,淺顯點來說,就看你投胎早不早了。

點選載入圖片

朱元璋只有一位馬皇后,生了朱標、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五個,雖然共有26個兒子,但有21個沒有資格入圍太子候選人,就算你有多眼紅,依舊不能有所作為。再按照長子順位的規則,朱標就是鐵板釘釘的儲君。

如果老大朱標死了,順推就該老二替補,也就是立朱樉為太子,但是朱元璋卻是直接避開了朱樉,違背規則,讓朱允炆為皇太孫。

就朱元璋這位皇帝而言,恐怕是這麼多開國皇帝中對皇太子最用心的一個了。當他開始自立吳王時,就宣佈朱標為世子,開國之後就直接冊封朱標為太子。併為朱標考慮了一切能考慮到的東西,組建了龐大的太子府政治團隊,一點也不忌憚太子勢力的後果。

點選載入圖片

在這樣的愛戴下,才22歲的朱標,就已經是監國了。縱觀歷史,也數不出來幾位像老朱嘔心瀝血的父皇。當然朱標也是沒讓朱元璋失望,是一位仁君的苗子,具有極高的德行,在兄弟們裡面也有著極高的威望。

所以在朱標死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與朱標毫無關係,完全就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把他逼上了絕路,不得已而為之。謀逆篡位本就是件難事,貴為王爺的朱棣這類人,要不是利益受損,又有誰會以命犯險呢?

點選載入圖片

所以,我們不能用朱棣最後成功的事實,來論斷“靖難之役”就是長期的預謀,惻隱之心的出現其實就是削藩政策導致的後果,所謂的隱忍也就不存在了。這樣的真相其實不難認定,只要不粗暴以“黑白論”看待歷史,並摒棄先入為主的思想,就一定能看清歷史。

就比如說,有歷史資料《明太宗實錄》公開記載,朱元璋覺得朱棣比朱標更適合當太子,也動搖過冊封儲君的想法;幾位嫡子也沒有記錄的那麼和平,暗戰也是時有發生。

點選載入圖片

《太宗實錄》裡面講到很多處朱元璋誇讚朱棣的記錄,直言“吾所意屬”,這其中對朱標的怨意也是不斷。還引發朱棡替朱標謀不平,對朱棣“宣戰”的情況: “時晉王亦聞太祖注意於上。自念己兄也,上弟也,遂生嫌隙。後晉王與上皆來朝,上有疾,晉王數以語見侵,上內懷憂畏,疾增劇,遂懇求歸國。”

現在來看,《太宗實錄》顯然是朱棣上位後,怕社會輿論,選擇編造歷史,強拉朱元璋給他背書,宣揚他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我可沒篡位啊,是我老爸本就想讓我繼位的!“

但是吧,有個漏洞擺在眼前,那就是你爹若是想立你,為何沒有下旨呢?最後寧可立侄子也不立你,又作何解釋呢?

點選載入圖片

難道說,真就是老朱老不更事,被朱標父子脅迫了?又或是朱棣高風亮節主動讓位了?這在我們看來,真的就是荒謬至極,首尾不接。

到現在,已經能清楚地知道,朱標太子之位沒人爭奪是合乎常理的,若非那個人多少帶點毛病,是指定不能這樣子做的。所以前面所疑惑的朱棣“隱忍”一問,也就不攻自破了。

要想拿“靖難之役”的結局去反推因果,是行不通的;對於朱棣給自己包裝的“合法上位“外衣,也是完全不協調的。

上一篇:卡里克山莊,澳大利亞的“秘密花園”,英式建築美學的集大成者
下一篇:王思聰交往時間最長女友宋亮,曾收過很多奢侈禮物,其中有一隻800萬的米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