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2021還未過半,又一位演技派“口碑撲街”了。

在收官不久的電視劇《生活家》中,劉敏濤飾演一位樂觀積極的單親媽媽。

可能過於想表現人物情緒,以至於表情格外豐富。

總讓人齣戲到她的《紅色高跟鞋》名場面:

因此,劇剛開播不久,就有不少網友紛紛心痛喊話:

姐姐,醒醒!

但相比於劉敏濤,網友對劇裡另一位演員文淇的演技評價,反倒更讓人覺得玩味。

因為無論褒貶,都會帶著“電影”二字。

誇她,是“無懼電影、電視平臺之別”:

批評她,是“電視劇更難演”:

這真是每一個“電影咖”轉拍電視劇都必經的爭議。

一直以來,我們都將電影咖拍電視稱之為“下凡”,說起來呢,都是降維打擊。

可事實是,無論大花小花,轉拍電視劇的結果都是翻車居多。

前有湯唯和章子怡,在古裝大女主上跌了跟頭。

之前憑藉《少年的你》驚豔眾人的周也,今年轉戰電視,也因“五官橫飛”引過群嘲。

既然在大眾的印象裡,電影咖的演技向來都比電視演員好,那怎麼一拍電視就光華全失呢?

是電影咖真的不適合電視?還是這群演員的演技本身被高估?

今天,咱們來全面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解釋一下觀眾為什麼會覺得電影咖的演技更好。

我想應該有三個原因。

一是“天時”。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本身就比電視更注重細節的表達、觀眾的沉浸感。

因此,對演員的演技,自然也有著更高的要求。

想想大銀幕上那些面部特寫:

當演員傳達足夠精確的情緒力量時,勢必會比電視更易創造出演技的高光瞬間。

二是“地利”。

比起電視的拍攝時間,電影要長得多。

一個很明顯的對比:

近些年來,集數多且備受好評的電視劇《甄嬛傳》,

一共76集

,也才拍了

4

個半月。

而片長僅

2個多小時

的《金陵十三釵》,就足足拍了

5個半月

,還不包括前期對新人演員訓練和培養的時間。

而這明顯長於電視劇的拍攝時間,拿來做什麼呢?

除了打磨鏡頭,大部分都被導演張藝謀用來調教演員演技。

多年的導演生涯讓張藝謀始終堅定一個觀點,

哪怕演技再生澀,只要重拍次數夠多,總有一條OK。

《金陵十三釵》的主演,除了貝爾,幾乎都是新人,還有一半是小朋友。

而張藝謀硬是從熟悉鏡頭開始,一點一點,不厭其煩地給他們摳戲、講戲。

這才有了成片全員演技線上、驚豔眾人的《金陵十三釵》。

而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新一屆“謀女郎”劉浩存,演技不受大眾認可,而張藝謀還是樂意用她。

因為對於張藝謀來說,

演技可以靠時間和練習補足。

一張有靈氣的電影臉,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天時”,是電影本身就要求演員的演技線上;

“地利”,是電影比電視更充足的拍攝時間。

但要說最能激發演員演技的要素,則是接下來要說的第三點,“人和”。

導演的力量。

沒錯,雖然說出來可能會冒天下之大不韙,但事實如此。

很多演員在電影裡的好演技,並非他們開了掛,而是被好的導演花時間和心思教出來的。

或者說,一個優秀的電影導演,就是“掛”本身。

就如一個優秀的組織者,負責調控串聯起電影構成的每一個零件,

他們遠比演員,更懂得影片需要怎樣的情緒與表演。

因此,除了充足的時間,導演的調教水平,也是演員呈現演技的一大關鍵。

在拍攝《妖貓傳》時,陳凱歌曾向飾演楊貴妃的張榕容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表演要求:

不要往實裡演,要往虛裡演。

張榕容第一次聽到時都傻了。

但隨著對角色的深入,她開始逐漸體會到導演那“似有若無”的意思。

楊貴妃之於這部電影,不僅是一個角色,更像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

因此,越虛無,反倒越震撼。

就拿明知“尸解大法”是假的,自己會死,卻還是裝作相信唐明皇的那段來說。

陳凱歌告訴張榕容,不能哭,最好連臨別那一瞬間的悲都可以免去。

因此張榕容那滴美人淚,直到拍完才流了出來。

但也正是陳凱歌這種獨樹一幟的表演指導,才有了《妖貓傳》裡那個“以不語勝千言,一個眼神裝下整個世界”的楊貴妃。

除了陳凱歌,王家衛亦是塑造演員的大師。

梁朝偉、張曼玉等人自不必說,都是透過王家衛的鏡頭才開啟了“封神時代”。

最讓我驚歎的是《愛神·手》裡的鞏俐。

在這之前,鞏俐可神可妖,可文可土,可落魄可高貴。

但只有在王家衛的鏡頭下,我們才能看到這樣的鞏俐:

頂級演員,導演稍微一點撥就能提升一部好戲的魂。

尚可的演員,導演用對,找對方式指導,亦能給戲添彩。

而即便是差上不少的,也非完全無法彌補。

比如Angelababy,她的演技不必多說。

即便如此,誰都不能否認她在《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裡的豔絕四方。

但這樣的眼神,這般的神態,其實都是導演徐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給她摳出來的。

劉嘉玲就曾爆料,

徐克特別喜歡親身示範

每次演之前他都會先走一遍,像華麗的轉身、眼神的表現他都很到位,我就會偷師。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所以你不會想到,這臥榻之上,媚態萬千的長安花魁,竟是徐老怪一次又一次“辣眼”行徑的情景重現。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而這種手把手、身比身的指導,在電視劇的拍攝現場卻是很少見到的。

當然,也有特殊例子,比如導演尚敬。

在拍《武林外傳》時,幾乎每一個他想要的動作乃至表情,都會給演員親自示範。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可以說,

《武林外傳》的成功,除了劇本,導演尚敬拍攝現場的指導也功不可沒。

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個編劇,同一個劇情宇宙,《龍門鏢局》卻沒能達到《武林外傳》高度的原因。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解釋完觀眾為什麼會覺得電影咖演技好,我們再來聊聊

電視劇、電影對演員演技的不同要求。

是的,有很大不同。

電影對演員演技的高要求,其實是因為大螢幕更能展現人物的表演細節。

螢幕越大,情緒越足。

而好的表演,往往一個眼神,一聲顫抖,就要包含著一重,甚至好幾重難以言說的情緒。

觀眾坐在電影院,看的是人物情感。

但電視劇卻不同。

作為娛樂下飯的消遣,觀眾更多是在看故事。

所以,

電視演員的演技就該為劇情服務。

有時候外放一點、直白一點,反而更能吸引電視機前走神的觀眾。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所以你看,我們認為的演技高低,有時候,不過是

兩個平臺對演員演技的要求不同而已。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電影咖在電視劇裡呈現了電影級別的演技時,還是會提升整部劇的格調。

就比如《如懿傳》。

儘管前期妝發誤人,但隨著劇情發展,周迅打的第一個“翻身仗”,就是她的獨角哭戲。

初次見識到宮鬥兇險,如懿回到宮裡,一個人坐在夕陽照射的門口,托腮默默。

想著今後的日子舉步維艱,六親無靠,不由得落下淚來。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可以說,即便是沒看過劇,不知道情節,光看這個鏡頭,就已經能感受到人物的委屈與迷茫。

而演技更為封神的時刻,則是

如懿

被貼身宮女誣陷時。

在這段戲中,周迅沒有說一句話。

但僅用眼神的轉變,就將如懿在面對信任之人背叛時的驚訝、恍惚、無措、憤怒、失望、恐懼等情緒完全表現出來。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可即便是這樣的“神仙演技”,習慣了電視演技的觀眾,也有不少get不到,認為周迅演得有些僵硬、面癱。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更何況,不是所有的電影咖都是周迅,在兩個平臺,都能駕馭得挺好。

有些電影咖的發揮,比想象中依賴導演。

當習慣於走內心戲,忽略面部神情輸出的他們,沒有導演啟發時,自然也會因為過於“面癱”,而翻幾回車。

電影咖演電視劇兩極分化過於嚴重,而與之對立的,則是演慣電視劇的演員去演電影,多數電視演員都會因為經年累月的表演習慣,顯得程式化。

就像李少紅評價楊冪時說的: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這種表演方式,雖然也完成了情緒,但之於觀眾來說,看過也就忘了。

創造不出驚喜,也塑造不了人物。

和楊冪很像的一個例子,是李一桐。

出道以來,她一共拍了16部戲,且15部都是主角。

但至今能讓大家記住且認可的角色,只有《射鵰英雄傳》的黃蓉。

為什麼?

因為演技。

這些年在不同劇組間的無縫轉場,已經使她逐漸成為一個“劇組老油條”。

你無法指責她的演技差,但也著實沒好到哪去。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這一類演員,在電視圈或許還能生存,但一演電影,就顯得勉強了。

甚至,哪怕在演技公認不錯的孫儷身上,這種

平臺的錯位感也很明顯

你無法否認孫儷在《影》的演技是合格的,但總感覺和整部電影格格不入。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其根源,反而在於

她的表演太過穩健,缺少一些驚喜

就像《甄嬛傳》裡,公認彰顯孫儷演技的一幕——皇上駕崩。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崩”字出口,兩滴眼淚直接掉下。

不錯,“封神”之淚。

但很明顯,這也是孫儷自己設計的。

在表演的過程中,她心裡從頭到尾都掐著表,控制著自己什麼時候該哭,什麼時候該笑。

這樣的表演方式,堪稱“技巧派”之大成,卻也有些落了刻意。

而電影中更令人驚喜的表演,卻不是這樣的。

比如,在拍攝電影《喜歡你》的時候,導演陳可辛一直鼓勵演員用自己的方式表演。

愛幹嗎就幹嗎,我會根據她的反應來修改本。

而說到底,這樣隨心而動的表演方式,能力之外,也是電影演員才更容易養成的習慣。

演技服務平臺,市場決定需求。

電影重發揮,電視走流程。

搞清楚這一點,也就明白了演員跨平臺創作,成品質量尷尬的根源。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最後,再說說另一項與平臺無關,但確實影響演員塑造人物的關鍵——

演員的可塑性

顧名思義,演員是否合適塑造各種角色。

有個關於章子怡的趣聞。

很多人以為是章子怡飾演了玉嬌龍,殊不知,是章子怡改變了玉嬌龍。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據說當年拍《臥虎藏龍》時,章子怡並不符合最初劇本里的玉嬌龍。

李安沒有辦法,

只能不斷改劇本,讓角色接近章子怡自身的氣質和性格。

這才有瞭如今這個倔強神秘,又頗具吸引力的玉嬌龍。

章子怡和書裡描述的、我希望的以及劇本里的玉嬌龍都不一樣,山不轉路轉,於是順著她的特性發展,結果是一次很有意思的經驗。

可見,章子怡的氣質之硬,就連李安也無法改變。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可想而知,這樣一張哪怕在年輕時都寫滿著野心和慾望的臉,怎麼可能在娛樂圈摸爬滾打20多年後,還能演出《上陽賦》裡那個,才到及笄之年的上陽郡主呢?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雖說在“少女路線”上走偏了,但也不意味著網友就可以以偏概全,一舉推翻章子怡所有的演技成就。

哪怕是《上陽賦》,到了劇情後期,例如蕭綦給王儇上藥時,成年人的情感剋制,倔強矜持,還是讓觀眾“真香了”。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而當我們明白了電視電影拍法的差別,對演技的需求不同,以及演員和角色的適配性後,網上許多關於平臺的演技爭議也就都能引刃而解了。

固有印象

如,“電影咖都比電視演員演技好”——只是拍的次數多,花費的時間長罷了;

以偏概全

如,“《上陽賦》全程尷尬,章子怡演技是否被高估”——只是這個角色不適合章子怡;

洗白說辭

如,“《大明風華》演技被鄧家佳碾壓,是因為湯唯更適合演電影”——不好意思,這部劇湯唯演得就是差。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再嚴格一點審題,其實這些將電影電視對立放置的問題,從提出之初就是不對的。

因為演技好壞無關平臺,只在於演員是否塑造好了一個人物。

有的演員,既能在電影的拍攝中有著靈光閃現的表演,又能在電視劇的日常中持續輸出高規格的演技。

但在一類平臺、一種演法裡做到極致的,也未嘗不是一種本事,不是一個好演員。

悠著點兒吹她“電影咖”吧

正如陳道明所說:

在這個行業裡,我不認為演電影就高階,演電視劇就低階。對演員來講,面對的都是人物,結果只有好壞。

而作為觀眾,高看電影演員,或貶低電視演員,甚至樂此不疲地,恨不得將各類演技搞出個鄙視鏈出來。

如此看問題,不僅侷限了演員,也侷限了自己。

電影一定比電視劇高階嗎?

隱忍演法一定比炸裂演技好嗎?

“一定”,無論放在何時何處何種語境,都是個危險且傲慢的詞。

對演員而言,所有的拍法、習慣、戲路,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立住人物。

我們對演技的唯一評判標準,也同樣是看人物是否立住。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上一篇:志高製冷“黑科技”走紅,28萬人搶先體驗,空調立馬不“香”了
下一篇:劇版《天官賜福》即將開拍,網友惋惜:三千明燈一盞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