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人口集中在大城市是利還是弊

最近,各地陸續釋出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和10年前比,不少大城市人口增長較快。例如,深圳以713。61萬人的增量、68。46%的增幅,西安以448。51萬人的增量、52。97%的增幅,引發關注。

從全國範圍看,人口繼續往經濟發達的一些大城市集中,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和西安的人口增長尤為迅速;從一個省份看,人口同樣呈現往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少數大城市較快集聚的趨勢。應當說,這是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的必然結果。當然,也需要警惕人口過多地集中於少數一些大城市,以及由此導致的相應各類資源過於集中,因為這不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和大城市本身長遠發展。尤其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這不利於鄉村吸引和留住人才。例如,成都市去年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佔四川省人口的比重達25。02%。該省有21個地級市(州),全省超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一個城市,這恐怕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一定時期內人力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進城的多了,下鄉留鄉的必然就少了。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全面促進鄉村振興,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確存在一定矛盾,這是不容迴避的事實。我們既要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又要防止人口過多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促進城鄉人口、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人口均衡發展,把握好平衡點。

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都是全面建設重要內容。新型城鎮化本身就要求城鄉一體、產業互動,大中小城市、小城鎮、農村社群協調發展,因此,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需要城鄉一體化統籌,實現二者達成互促共進、融合發展的良性迴圈。同時,建設現代化國家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都依然在農村,需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上,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地向鄉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新活力。而在各類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

與鄉村比,多數城市由於經濟發達,資訊靈通,交通便利,文化生活豐富,社會保障有力,特別是教育、醫療佔據絕對優勢等,“錢景”廣,發展機會多,成為從鄉村吸取各類資源的“抽水機”,特別能吸引青年人。而對不少鄉村來說,由於產業不振,交通落後,文化生活匱乏等原因,空心化嚴重,青壯年大量流失,人才難引進難留下,而缺乏人力資源又導致產業更加凋敝等惡性迴圈。近日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開頭第一句就是“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可見人力資源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城市建設需要人才,鄉村振興更需要人才。對不少人才來說,進城不過是錦上添花,下鄉則是雪中送炭。有關方面應當引導城市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佈局情況、歷史人文特點等,合理確定城市規模、空間結構和發展方向。鑑於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本來就佔據強大優勢,應當引導城市從全域性和大局出發,通盤考慮一定行政區域內的城鄉情況,精準施策,理性制定各類吸引人才的政策,避免為盲目擴張和鄉村爭搶人力,努力控制城市“虹吸效應”客觀上產生的負面效應。

山東省不久前出臺新政:按“宜城則城,宜鄉則鄉”的原則,在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的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入鄉返鄉創業就業的高校學生、退伍軍人,以及擁有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原進城落戶農村人口回農村落戶。他們可以把城市的新思維、新技術、新商機等引入鄉村,把鄉村的美景、產品和服務等推介給城市,從而有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繁榮鄉村文化,匯聚鄉村人氣和活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這個舉措既可打消農村人口“進城落戶後過不好又回不去”的後顧之憂,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和新型城鎮化程序,又可加力為鄉村振興輸送各類人才。

讓願意進城打拼的安心留城,讓有志到鄉村建功的順利下鄉。山東的探索有利於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壁壘,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人口雙向流動、均衡發展,值得借鑑。

上一篇:5本娛樂圈小甜餅《我和偶像官宣了》《心尖寵》《愛豆竟然暗戀我》《嫁給愛豆他哥》《入戲》
下一篇:張瀚拒絕參加,郭麒麟差點崩不住,陳陳陳的行為藝術活動惹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