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傷痕文學的矯情,看不到明天

國內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這種聲音,矯枉必須過正,因為只有矯枉過正,這種行為才會有意義,才不會是撓癢癢走過場。矯枉過正是一種思想,同時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然而本著矯枉過正的觀念去反對矯枉過正,實際上還是一種矯枉過正,跟之前的“枉”沒有區別。這就是河殤派的傷痕文學所根植的基礎,這種基礎長久以來存在於國內的文藝創作者心中,且被視為核心觀念,不容置疑。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就是這種觀念的集大成之作。一定時間內,本片所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且被很多人所敬仰,因為本片是對於我國曆史上的某段時間的徹底反思,然而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這種反思僅僅是為了避免矯枉過正而進行的另一種形式的矯枉過正,它的本質沒有改變。本片就是《巴山夜雨》,一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映的,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的反思的電影。

《巴山夜雨》的故事發生在特殊歷史時期的末尾,這個時候人們之前篤信的一切已經開始慢慢動搖,在這個大背景下,兩個奉命帶“犯人”的人在押送途中,心理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眼前的這個人被定義為壞人,然而在一路上,他卻無時無刻不在做著好事情。且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輿論稱讚,而負責押送這個壞人的好人卻被群眾質疑,被群眾所嫌棄。

好人不解自己的行為為何會引發重大反響,於是他同壞人進行了接觸,最終,好人良心發現,促成了壞人的自由,好人,徹徹底底地變成了“好人”。

這是一部指向性非常明顯的作品,同時也是整個八十年代諸多影視作品的主流思想的體現。一段時期結束後,對於這段時期的總結就是對於這段歷史時期的定性。在官方還沒有對這段歷史進行定性的時候,本片的上映所帶來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空前的,如果說之前張一導演的《楓》是一種探索和淺嘗輒止的觸碰,那麼《巴山夜雨》本身就是一次全面的定性。這種定性源於片中人民群眾對於逝去的特殊歷史時期的直接感觸且不乏有在當時看來很出格的臺詞,比如說失去了兒子的大媽對於世事的困惑以及工人小夥子對於片中好人的嘲諷等等。

因此,《巴山夜雨》在當時的環境背景下,可以說算是一部非常先鋒的電影,而這種先鋒則為它獲得了第一屆金雞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的榮譽。同時也為八十年代至今,國內藝術領域所倡導的河殤派奠定了基礎。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本片所表達的內容,內容很簡單,所有的指向性的內容都朝著一個方向走去,那就是對於前期發生的事情做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反思,而這種反思不是總結經驗教訓,而是一種矯枉過正式的否定,就如同前期否定一切一樣的另一種反否定一切否定。在當時看來,這種思想是佔據了主導地位的,然而在今天看來,這種河殤派最核心的思想且主導了後續產生的一種傷痕文學的文藝主流思想,這種思想本質上依舊是非黑即白,而這種非黑即白則是本片中的主人公所反對的啊。

這就是為什麼本片在現在看來並不如當初那樣震撼的原因所在,河殤派以及傷痕文學的核心就是徹底的反思,而這種反思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變得比較病態了。人常說矯枉過正,而這種矯枉過正在傷痕文學看來已經成為了自己的常態思想。而具體體現在文藝作品中,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凡是在那段時期內發生的故事,一定是要批判的,凡是那段時期內被波及的人一定是要平凡的。同時,對於那段時期內曾經佔據主導地位的人一定是要用反派的眼光去審視的。

在這種不加分析的主導思想之下,河殤派和傷痕文學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開始變得更加狹隘,彷彿如果沒有對當時的批判,那麼產生的做皮就不足以具有說服力,如果不對當時的一切進行徹底的推翻以及反思,那麼作品的魅力也就不再。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傷痕文學開始變得很詭異,同時也經不起推敲了。畢竟,之前的傷痕文學所主導的思想是反思矯枉過正,結果發展至今,自己似乎成為了矯枉過正的代言。

特殊歷史時期發生的特殊事情,往往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看待,時至今日,當我們再次回首過往,除了看到風雲激盪的國內環境之外,還有整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風雲激盪的國際潮流。在這個潮流之下,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在那個自由思想主導的時代,並沒有絕對的對錯,正是這種思想的交鋒,才有助於我們看清楚事情的本質,然而這種看清卻在之後的歲月裡揹負了所有的罵名,人們痛斥那個時代非黑即白,然而當所有人都對那個時代進行謾罵的時候,不也是一種非黑即白?

……

你好,再見

上一篇:還記得《大江大河》的小梁思申嗎?2年不見,臉怎麼變化這麼大!
下一篇:生肖兔:財神爺進家門,2021年起運勢一路飄紅,財富堆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