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去世曾在三亞南繁基地開展工作

據新華社訊息,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逝世

據湖南日報報道,“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衝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於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叄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願,他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袁隆平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

今天上午,微博網傳“袁隆平逝世”,上午11:31,媒體報道稱,保健醫生告知,"袁老正在醫院治療"。

據其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4月7日,轉到長沙醫院治療。

袁隆平貢獻有多大?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你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袁隆平曾在採訪裡,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要想不受別人欺負,國家必須強大起來。”袁隆平從小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始終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利益緊緊相連。他有過體育救國的夢想,也曾打算參軍報國,最終,他將自己對祖國的熱忱,結成了一串串飽滿的稻穗。

“我們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單產。因此高產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袁隆平說,新中國成立前,自己親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這讓他感到痛心。於是在1949年,他報考了西南農學院。

1956年,為了響應國家“科學發展規劃”,之前還在學校代教俄語的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完全靠自己摸索經驗的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為此,他兩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訪育種學家鮑文奎。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讓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野敗”。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憶起那段攻堅克難的日子,袁隆平記憶裡最深刻的細節之一,是揹著足夠吃好幾個月的臘肉,倒轉好幾天的火車,前往雲南、海南和廣東等地輾轉研究,只為尋找合適的日照條件。袁隆平說,這樣的經歷“就像候鳥追著太陽”。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1979年4月,雜交水稻國際學術會議上,袁隆平宣讀了自己的論文《中國雜交水稻育種》,中國第一次將雜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經驗傳遞給世界。

袁隆平著於1985年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後,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

因為“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解除貧困展示了廣闊前景”,並“致力於將雜交水稻技術傳授並應用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幾十個國家”,2004年,袁隆平獲得了世界糧食獎。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袁隆平說。

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叄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

“共和國勳章”頒獎詞稱,他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2020年,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經專家團隊對3塊各1畝左右稻田機收實測,“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專家表示,這個產量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袁隆平表示,“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覺得身體還可以,腦瓜子還沒糊,所以說我還可以繼續工作,我還可以鼓起勇氣繼續幹下去,‘90後’一直搞到就是‘100後’。”

袁隆平畢生的夢想,就是消除飢餓。

正如2004年《感動中國》給袁隆平的頒獎詞曾寫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

袁老,走好!

上一篇:【萌寵】軟硬不吃的小貓咪,到底應該怎麼教訓啊,小愛快要氣死了。
下一篇:妹子怎麼這麼認真的在看書,你的魅力太大了!看書,你的魅力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