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幾乎只有幾句臺詞,但是全片的臺詞卻讓人看了心疼

電影是一種視聽語言,“視”大家都能理解,因為電影是一種影片形式嘛,然而關於“聽”很多人便只講臺詞不講環境音,甚至一度認為電影如果沒有了臺詞,就會顯得乾癟無味。毫無疑問,臺詞的作用很重大,但電影本身也不止限於臺詞,因為早年間的默片一樣能表達情緒傳遞資訊。因此,很多影視作品中,臺詞並不是唯一,但依舊讓觀眾流連忘返,這就是在別的領域做到了更加優秀的一面,進而讓觀眾暫時忽視了臺詞的作用。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臺詞不多,主人公在全片幾乎只有幾句臺詞,然而本片所呈現出來的資訊量卻是巨大的,這種巨大的資訊量完全不亞於看完了一部話癆電影。有一句詩這樣說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來形容本片再合適不過了。今天推薦的電影就是《必是天堂》。

《必是天堂》說的是一個巴勒斯坦導演周遊世界的故事,因為這個導演覺得故鄉的生活糟透了,於是產生了尋找美好地域的想法,他來到了巴黎,來到了紐約,來到了這個世界的角角落落,然而故鄉卻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一樣如影隨形,不管他走到哪裡,這張無形的大網始終不能讓他擺脫。而這個導演所看到的一切便構成了本片的視聽語言,確切點說是弱化了“聽”的視聽語言。

本片的主基調是故鄉帶給人的一種難以去除的觀念,這種觀念就如同一個人的三觀一樣,它會徹底的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判斷價值的基礎。舉個例子,一個南方人來到了北方,看到北方的日常之後,自然會產生各種疑惑,他判斷這種疑惑的基礎在於他身處南方的時候的各種經歷以及習慣。於是,他認為北方人吃麵條不可理喻,北方人冬天穿這麼厚不可理喻等等。這個例子對映到故鄉這個概念中也是可行的。

巴勒斯坦導演來到紐約,來到巴黎等等,他看待這些城市的時候,不免會帶著巴勒斯坦人傳統的目光來審視的,而這種傳統的審視目光就是如影隨形的故鄉。因為在他看來,紐約的一切,巴黎的一切都是難以理解的,而這種難以理解取決於巴勒斯坦和美國和法國的文化差異。

巴黎人習慣了巴黎,紐約人習慣了紐約,巴勒斯坦人自然習慣了巴勒斯坦。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這一切便會產生新奇。巴黎人來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人來到紐約等等。當人們在流動的過程中來到異地,當人們看到異地的風俗人情與自己的家鄉有區別,這種區別,這種文化,就是故鄉的意義。

我們所向往的美好,很大程度上都是當我們期待美好的時候所產生的幻想。僅存於腦海中的美好往往是最美好的,但實際中的美好卻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期待的事情並不一定都會在現實中發生,而來到異鄉的客人,如果僅僅使用自己故土的觀念來看待這個陌生的地方,那麼偏見就會產生,這種偏見就如同本片中的這位巴基斯坦導演來到了紐約和巴黎之後,看到的一切讓他感覺到驚奇是一樣的。

而本片最為可貴的一點其實隱藏在故鄉這個大概念之下。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本片的導演想要透過這個巴基斯坦人在紐約,巴黎的所見所聞來強調故鄉對他的影響,然而換個思路我們就能得知,實際上本片是在反一種潮流,一種曾經被人們習以為常的潮流。本片看似在誇張巴基斯坦人看外界的視角,實際上是在反對外部世界看待巴基斯坦人的慣用方式。

片中有這樣一處戲,一個司機知道他載了一個巴基斯坦人之後,非常的興奮,而這種興奮不過來源於物以稀為貴的理念,而這種理念就是西方人看待別國人的固有目光,他們從來不反思自己看待別人的方式到底對不對,卻一味地透過改變他國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政治制度來迎合自己的“故鄉習慣”,這才是本片想要重點說明的問題。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的人們都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尊重這些生活方式的多樣性,而不是用一種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來作為最高準則,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制度等等。電影中的巴基斯坦導演不過是看到了聽到了想到了這些不同,但是他沒有做任何的判斷,他知道這些不同的客觀存在的可能性,但沒想過要改變這些不同讓自己適應,這是一種尊重。然而現實世界中的西方國家卻經常強迫別國改變制度改變習慣來迎合自己的價值觀,這就是本片想要諷刺的現象。

幾乎沒有臺詞,本片卻貢獻了最大的資訊量;幾乎沒有判斷,本片卻讓那些作出判斷的人面頰發熱;幾乎沒有融合,本片卻讓那些試圖保持單一價值觀的人們看到反噬的力量。這樣一部電影,完全不遵照視聽語言,但卻沒有人不稱讚,這才是好片。

……

你好,再見

上一篇:《我的愛情》沒有結果,但是整個過程卻在現實中一敗塗地,一敗塗地
下一篇:楊冪曬照曬手機殼,宋祖兒心靈手巧,楊冪卻把自己的臉都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