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一對母子在超市買菜回來,看到孩子的舉動,所有父母都沉默了. . .

從超市買完菜回來,兩手各拎著一個塑膠袋。前面相距五六米遠走著一個男孩和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婦女,大約是一對母子。母親三十多歲,男孩十一二歲的樣子。母親在前頭走得風風火火,男孩快步緊跟。

快到單元門時,大約看到我手裡拿著東西,男孩進門後幫我擋著門,我看到趕緊加快速度跟上來,嘴裡一邊說著“謝謝,謝謝……”

這時前面的母親忽然大聲催促男孩:“你在幹什麼呢?!”

回頭看到男孩給我擋著門,厲聲斥責到:“別管別人!”

說實在的,我當時有點驚訝,我驚訝的不是那位母親如何對一個陌生人:雖然可能是一棟樓裡的鄰居,她這麼說話其實不太禮貌,但我確實對這位女士沒什麼印象,也無所謂。我驚訝的是,這位男孩如此有涵養的行為卻引來母親的斥責,那麼這個孩子是誰教育的呢?如果是這位母親,那麼未免有些荒謬。

這讓我再次對言傳身教產生懷疑。

最近在看斯科特。派克的作品《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心理治療師,所以引用了很多真實的心理治療案例,來證實人是如何打破心理頑疾、獲得心靈成長。其中有一個例子,是一個家庭男主人,因為童年時期目睹父親酗酒、對家庭不負責任,所以發誓以後要做一個和父親完全不一樣的人。於是成年後他對妻子兒女百般呵護,以至於他的家人對他過度依賴而產生諸多問題。

這個例子再次讓我看到,一個在童年被父母傷害過的孩子,他當時可能會因為對父母權威的畏懼而壓抑自己的叛逆,但是在長大後,他會以自己的行為去完成叛逆,那就是:去做一個和父母完全不一樣的人,或者做一個和“父母的期待”完全相反的人。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最近的“北大高材生弒母案”引起很多人關注。吳謝宇的行為很多人都無法理解,尤其在母親死後的三年在逃期間,其一系列行為和其母的自律和精神潔癖形成無法直視的強烈反差。

雖然吳謝宇當庭陳述滴水不漏,用“對母親的愛,幫母親解脫”為由,企圖讓自己的殘忍行為合理化,但其平靜和清晰的思路還是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很多人評論說: 冷血,看不到他對母親的愛。

這個曾經讓萬人羨慕讓親友驕傲的高材生,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仔細分析,卻是有跡可循的。

吳謝宇所有的親友都證實這一點:其母謝天琴對兒子非常嚴厲,而且有精神潔癖,甚至在丈夫病危期間拒絕親友的接濟。尤其在吳謝宇父親得病去世之後,吳謝宇與母親之間沒有了父親的緩衝,在母親嚴格自律的教育模式下,吳謝宇也表現出超出一般人的自律和優秀。在上大學期間,從他準時準點給女友問候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力圖呈現的“完美”已經有點太過了。

如何去理解吳謝宇從“天使”到“惡魔”的轉變?

個人認為,在母親去世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吳謝宇都是在完成她母親期待的“完美”角色,由於在這個角色中入戲太深,再加上他天生的高智商和遺傳的自律讓他一直壓制著自己,久而久之就有了心理疾病。再看母親謝天琴,一直很剋制,和外界也少有接觸,凡事都力求完美,這樣的人一般都愛面子,會把痛苦埋在內心。久而久之,怕是也會有一點抑鬱的。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斯科特。派克說:為了逃避和直面痛苦,人會選擇逃避,甚至不惜用謊言來掩飾,久而久之,心靈就會扭曲,產生心理問題。

“不去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我們可以想像,一對心靈壓抑的母子,在多年相處後,問題終於爆發了,而且是以如此極端的方式。

怎麼理解吳謝宇弒母后的行為,個人認為那是他徹底叛逆的表現,他在完成他自己,去做那個和母親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自己。

所以,孩子怎麼成長,是有內在規律的,父母能做的是引導和愛,但不能強行打破成長的規律。比如文中開頭的那個孩子,也許他天性良善,其母親的破壞行為對其不會有太大影響,我希望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適當的言傳身教是有用的,但永遠不要期待孩子會和你一樣。

最後,以紀伯倫的這首詩的片段來結束這篇短文,與天下父母共勉: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上一篇:你若深愛一個人,就要學會阻止自己,不要所有的話都跟他講,不要所
下一篇:【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親密關係》:穿越層層迷霧,找到聖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