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老是費力不討好?學會這兩點,遠離“懶惰式勤奮”的陷阱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同事?

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你經過他的辦公桌,2米開頭都能感受凝重的氣場——永遠都眉頭緊蹙在認真工作,感覺一個人要還整個團隊的債。

然而一到專案碰頭會,各自彙報任務時,他blabla說一堆廢話,聽完感覺啥也沒幹。

更絕的是到了專案收尾,大家都把手上事情做完了覺得終於可以歇了,這個人卻掉鏈子,就他手上工作幹不完,專案完結不了,大家得集體幫他擦屁股,一起做剩下的。

一時之間,你還不能怪他,因為他確實沒在摸魚,是真的在做事,只不過沒計劃,沒思路,瞎做。

這種狀態就屬於實實在在砸了時間和精力,卻產出很低,因為他所做的全是無效努力。

就像上期《上班啦!媽媽》裡面獵聘CEO戴科彬形容汪潤秋是“懶惰式勤奮”:花很少的時間來琢磨方向選對沒,然後花很多的時間不正確的道路上走到黑,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能在職場中避開這個陷阱,打工人的心酸感應該會減輕很多。

一、懶惰式勤奮:當初不瞭解,現在不甘心

其實,我們有不少人在剛跨入職場後不久,就已經能直觀感受懶惰式勤奮有多坑了。

我們在現有工作崗位上費力不討好,付出很多產出很低,並不一定是工作方法有問題,還有可能是因為:“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年選專業腦子進的水”。

因為沒選擇對的專業,所以現在才過得吃力啊!

就比如我自己吧。

根據網易數讀的資料,2021網友評選出的最勸退專業排行榜,會計學拿下榜首,而本人恰恰是其中一員。

自從18歲稀裡糊塗選了這個專業,人生從此拉開了永恆的後悔序幕。

選之前就不喜歡,以為可以適應,結果發現根本適應不了。

正式進入職場後,發現自己性格急躁不沉穩,根本坐不住;面對枯燥的數字,只覺得厭煩。

並且整個行業內捲到不行,不考證沒出路,我一邊厭惡這個專業一邊還得邊加班邊考證邊後悔,能不苦嗎?

關鍵是這些苦其實是因為選錯專業,屬於白吃苦啊!

選專業時沒仔細斟酌,也沒堅持自己的想法,聽父母說學語言的對外貌儀表要求高就放棄了本來想報的德語系,轉而投身了“就業面廣,工作穩定”的會計。殊不知,哪怕多想一步,就會意識到“就業面廣”的一體兩面是“門檻低,高階市場競爭激烈”,“工作穩定”對於跳脫的人來說反而是折磨。

所以現在熬更守夜算報表考證,天天在繁瑣無趣的工作裡痛苦掙扎,這些勤奮都沒有什麼意義,只不過是“為懶惰付出的必要代價”罷了,因為是我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不合適的位置上。

如果做決策的過程偷懶,事後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事倍功半,這就是懶惰式勤奮的陷阱之一。

二、努力在選擇面前一文不值。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一下為什麼懶惰式勤奮是很不划算的買賣。

為什麼有些人事情做得也不少,卻沒得到相匹配的回報?

除了上文提到的,把自己放在了不合適的位置上之外,還有一種可能是:他沒仔細考慮過做這件事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是不是能夠幫助自己實現人生目標,因為迷茫會內耗情緒,所以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吃力,且產出的效用很低。

蔡康永曾經有一段關於“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的採訪讓我印象深刻。

他說勤奮這件事,在選擇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因為只有你審慎地做對選擇,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努力,為誰而努力,才不會有強烈的付出感。

相應的,如果你不知道在為誰努力,或者發現不是在為自己想要的目標的而努力,你就會覺得付出感很強。

而付出感才是讓人真正覺得累的原因。

只有選擇做對了,你的“勤奮”才不會再產生“付出感”這種副作用,你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心甘情願地,統稱為“為實現目標而必須走過的路”,是在服務自己,不是服務他人。

這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實現目標的過程真是很艱難的。只有目標明確,痛苦才變得可以忍受。

避免懶惰式勤奮,能讓你在面對困難時擁有四兩撥千斤的靈動和輕快感。

拿我自己舉個反面例子。因為輪崗我被調到了現在的崗位。這個崗位的工作對於我本身有工作經驗的老員工而言,難度一點都不大,無非就是堆時間。

然而相比另一位剛進入單位的新人,我每天都覺得疲憊不堪,精力耗盡。

因為客觀分析後,我知道目前這個崗位對於實現職業目標沒有任何助益,所以事務本身再簡單于我而言都是不堪重負。我每做一件瑣事都感覺在浪費時間,光是應付它都用盡所有力氣。

所以如果開始做一件事以前沒有先想清楚,就會產生這種“怨婦”心理。

三、如何避免懶惰式勤奮?

所以如何避免懶惰式勤奮呢?

就說《上班啦!媽媽》裡的汪潤秋這個極端例子。她為了親子專案的規劃理念問題和另外兩位應聘者爭得面紅耳赤,到最後僅僅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堅持,生生硬搬出一些理由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就屬於懶惰式勤奮,無效努力了。

彈幕裡不少觀眾也在評論,說她有些為槓而槓。

所以我認為,避免懶惰式勤奮的基礎,是要有客觀冷靜的心態和批判性思維。

既不能為了單純牴觸某種觀點而一意孤行,也不能因為執著於某種觀點做井底之蛙。

認知能力既能把你帶向遠方,也能讓你畫地為牢。

就像我的父母,不管是認為“學會計好就業”,還是認為學小語種對“外貌儀態要求高”,不過都是刻板印象罷了。

事實上,學了會計好就業或許是事實,但找到令自己滿意的職位就挺難;學小語種對“外貌儀態要求高”,針對的是從事外事外交工作的高翻,但這卻不是此專業唯一的就業選擇。

把各個維度都思考一遍,能掃除很多盲區。雖然最終不見得就能做出最英明的決策,但可以降低做錯決策的機率。

第二是要一定要有把困難的事情放到開頭做的意識。

什麼是困難的事情呢?我認為放到避免懶惰式勤奮的語境裡,就是

在一切都沒有眉目的情況下思考各種可能性

、以及

不惜代價地試錯

很多事情會越做越難,是因為你把本應該要在開頭就解決的問題無限拖延到後期才去著手解決,這時候雪球已經越滾越大,積重難返了。

比如為什麼很多人進入職場了才會後悔專業選錯了?

因為對18歲毫無社會經歷的人而言,決定自己想做什麼很難,而且缺少獲得資訊的渠道和方法,乾脆就想當然地隨便選了。

但做選擇的過程沒吃苦,很可能就是把這苦留到後面吃。實際上你那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吧?

不知道選什麼專業最合適,至少可以研究下過來人分享的倒黴例子排雷;

如果看來看去依然搖擺不定,就上場試錯,錯了全身而退,對了奮勇向前。

把困難的事情先做了,越往後可能反而越輕鬆。

就像我高中時代的一個女同學,在我們當時那種競爭無比激烈、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三,閒庭信步,另闢蹊徑默默申請了香港大學的中文專業,畢業後順利留在香港某知名雜誌社工作了。

而那時候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認知還停留在知道清華北大人大復旦牛逼的水平。

後來我們才知道,她從高一開始,在父母的鼓勵下,一直在探索屬於自己的“少有人走的路”。

剛開始她也迷茫,也覺得思考這麼嚴肅的問題對16歲的小女孩來說too much,完全懵逼。

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眼界的開啟,她越覺得這個研究真的很有必要,因為為她後期的努力省了不少力氣。

後來在眾多選擇中,她選了自己最喜歡也自認最適合的香港大學。

我特別欣賞她這種輕盈。人生的第一道大坎她跨得一點都不辛苦,結局也充滿喜悅,想來也就是因為她繞開了我們絕大多數人沒繞過的懶惰式勤奮的坑吧。

作者:luna

上一篇:結婚3個月,公婆逼著我還30萬欠款,只用一招,叫他們啞口無言。
下一篇:郭威女兒說我爸叫姚威,郭威站親生父母,許敏夫婦這回可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