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為什麼我用心寫出來的歌曲與別人撞車了?

前陣子,張藝興在《嚮往的生活》中,面對“為什麼現在好聽的歌越來越少了”的問題,發表了這樣一番看法:“首先音樂從頭到尾就那麼幾個音,好聽的歌,旋律都被被人唱完了,那我們再想做的時候這旋律就很難,稍微有一個旋律,要麼就靠了這邊,要麼就靠了歐美那邊。總是可以找到相似的音樂,所以我們就不敢寫!”

他的這段話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與爭議,讓人不禁開始思考,現代樂壇優秀的,傳唱度高的歌曲越來越少,真的是因為旋律可重複性少了嗎?

作為音樂人,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會面臨一種尷尬的情況,一個旋律在你的腦海中盤旋,你欣喜若狂,將他記錄下來後,錄製成為了demo,越聽越滿意,就在你準備將這段旋律製作成為歌曲時,有人提醒你,這旋律和某某某的某首歌曲很像。

你打開了那首歌曲,發現雖然你從前從沒有接觸過這首歌曲,但是這兩段旋律不是說一模一樣,就是很像。而對方早就完成了歌曲製作,就像是你抄襲了對方一樣。你有沒有遭遇過這樣的困境呢?

沒錯,人類文明發展多年所創作積累的歌曲,加起來都沒有現代社會一年創作產生的歌曲內容多,我們正身處在一個內容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有無數的歌曲被生產出來,一天6000首歌曲的釋出,沒有誰能夠將這些旋律全部都聽完。

而人類是擁有記憶的生物,創作者創作的所有音樂作品,都會受到創作者自身所處環境,以及創作者成長經歷的影響,音樂人最開始寫歌的時候,也會下意識去模仿自己聽過的旋律。或許這段旋律只是無意中聽過,但是他就是在某個瞬間出現在你的腦海中,而你用自己的方式對這段旋律進行創作和呈現,最終的作品可能與原來的旋律差之千里,也可能與原來的旋律格外相似。

俗語有云“天下文章一大抄”,這句話出處難尋,但有說法是化用自清代孫洙編輯的《唐詩三百首》序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我們學習詩詞時,會看到一些詩詞中“化用”的說話,即“化用”先人或者他人的詩句,在原詩句上做變動,來完成當前的詩詞。能被我們學習到的那些化用了他人詩詞的詩句,一般都是改動原詩句後讓原詩句有了質一樣的飛昇,成功名流千古。

影視作品中也有“致敬”的概念,用相同的手法拍攝相同的鏡頭,向經典作品致敬。所以如果是有意識的“致敬”,在自己的音樂中融入經典作品的部分的元素,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在釋出作品時點明這一點,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可以接受的。

世界上不會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即使是雙胞胎,也不會一模一樣。所以如果你並非有意,創作出的音樂與他人的作品不會做到重合度極高,所以當你發現與他人的創意撞車的時候,也只能說一句“如有雷同,純屬撞腦巧合”。

但如果是故意抄襲,即便已經更改了不少了內容,依舊會儲存有原曲的痕跡。“抄襲”對於任何原創人來說,都是最為深惡痛絕的事情。即使現在深陷低谷,沒能夠成名,也不應該為了任何目的選擇抄襲。

為了成名,為了量產,為了應付而去創作作品,即使一次兩次沒人發現,被你僥倖躲過,等到你真正功成名就時,依舊會有人來扒你的過往。那個時候被人發現抄襲,就不是簡單的道歉二字可以解決的,會毀掉音樂人的整個音樂生涯。

作為創作者,我們要做的無非是“問心無愧”四字。所以當你的音樂作品與他人疑似撞車時,我們要先反思自己,是真的沒有聽過這首歌曲,下意識去模仿嗎?如果是真的,只是巧合和別人“共腦”了,那麼你可以安下心來,坦然地釋出歌曲,勇敢地面對爭議,誠於人,誠於心。

你有這樣的經歷嗎?或者圍觀過這樣的事情呢?歡迎小夥伴們在評論區給拍歌小編留言探討下關於歌曲抄襲的問題。

「歡迎關注拍歌,一起了解更多音樂資訊」本文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上一篇:王陽明:做人,三不笑,二不叫,一不吵
下一篇: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有這兩個特徵,其實很不簡單,不要小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