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書法“寧拙勿巧”,如何寫出“拙意”?

黃庭堅《論書》謂:

“凡書要拙多於巧。

《張遷碑》拙近天真,追求姿態的變化美。在點畫質感上,主要表現為“方筆”點畫顯“拙意”;“率真用筆”顯“拙意”;金石味的點畫顯“拙意”。

《張遷碑》的“拙”,不是笨拙,是反對人工的做作和偽飾。

“拙”,就是“質”,就是“樸”。本文從《張遷碑》的點畫筆法層面探討其“拙意”書風,供大家學習參考。

#1

方筆顯拙意

《張遷碑》“方筆”點畫主要表現為橫、豎和點的“方用筆”

。方筆的基本形態是筆畫的起筆、收筆處呈方 形,折筆處有稜角,其美學特徵表現為筆畫厚實、穩健, 塊面感強。

書法方筆的運用,可表現筆畫的平硬“厚拙”感

。康有為有言:

“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厚拙中皆有異態。”

《說文》這樣解釋“厚”:“厚,山陵之厚也。”《玉篇》:“不薄,重也。”而康有為在談到魏碑、南碑“十美”時,認為“點畫峻厚”,是相對於“纖弱、靡弱”而言,“厚”具有陽剛之氣的壯美,包含了力量、精神。

“窮鄉兒女造像”體現的是復歸“拙樸”的自然狀態,而“雄厚拙樸”正是漢碑方筆賦予的美學內涵

。對方筆的書寫,劉綱紀認為“要能顯示出運動的力量和氣勢” 。

《張遷碑》橫、豎及點畫的書寫,表現出鐫刻感和阻力感,體現“樸拙”的特徵

。宋代鄭樵謂:

“篆通隸僻,篆巧隸拙。”

鄭樵認為這種鐫刻感、阻力感主要表現在“僻”,相對於隸書來說,書寫有了阻力,顯得不那麼流暢,所以“拙”。

蔡琰謂:“臣父造八分時,神授筆法曰:

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這裡的“澀”,講的就是逆鋒用筆,蘇東坡謂“逆水撐船”,指用筆的逆勢澀進和紙發生摩擦,形成阻力。

有了阻力,線質才“厚”“澀”,才能產生“渾”意,透過逆鋒用筆的阻力,邊緣溢位的墨氣與自然風化效果而產生“渾拙”的線質。

《張遷碑》方筆用筆方法表現為起筆時增加一個與筆畫運動方向垂直的切入動作,即橫畫直入筆鋒,豎畫橫入筆鋒,好像要截切點畫一樣,由此造成方折的起 筆形狀。

一些主筆、大橫,切鋒寬厚,藏鋒鋪毫重按而行,形成大的塊面感。康有為謂:“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也是說“頓筆外拓”所書寫線條既要有粗拙感,又要有“力度”。“拙味風格依託於藏鋒,側鋒和露鋒易取妍,而難以得拙。”

《張遷碑》與《禮器碑》中“平”的長橫比較,《張遷碑》中的長橫畫藏鋒方豎切入筆,鋪毫而行,收筆漸“留”。

漢代隸書講究

“如推若引且留”

的筆意,“留”強調阻力,增加“澀”勢,體現“拙力”,因而唐人謂:“筆落春蠶食葉聲。”運筆在紙上摩擦有聲,筆畫粗而有力度感。《禮器碑》中的“橫”,藏鋒圓起筆,更講究蠶頭雁尾的波磔起伏變化,而收筆為露鋒,筆畫秀峻舒展。

漢碑書法透過“力”的探索,可以看出漢代人對“尚拙”的追求。

《張遷碑》中許多豎畫也採用“逆”勢藏鋒用筆求得“力”的展現。

劉熙載認為“逆”勢用筆所達到的效果是“筆鋒無處不到”,周星蓮認為“逆則緊,逆則勁”,都講的是逆鋒用筆的 “力”度。

“寧拙毋俗,不墜古意”

,是藏鋒用筆顯“拙”,“鋒穎不露”也是指藏鋒與拙的關係。

斷而後起的方折主要體現在橫折和豎折中,分為兩筆寫成,方峻稚拙。吳寬評楊維楨書法“破斧缺斨”,具有“粗頭亂服”之醜態,主要體現線上質的塊面顯“拙”。相比而言,《張遷碑》不論是橫折還是豎折,所組成的“方”角,塊面感強,體現了“直畫之力”的拗勁感和“方勁美”,筆意“峻厲”,線條形態肥碩,形態“粗拙”。

《張遷碑》(上)與《禮器碑》(下)“龍”寫法對比

而《禮器》則顯寬博圓轉,波磔起伏,形態秀美。梁武帝在《答陶隱居論書》中雲:“婉婉暖暖,視之不足;稜稜凜凜,常有生氣。”筆畫起收處的方折、稜角,可增強筆畫的力感,表現出令人肅穆的風神與雄健之美。

《張遷碑》這種方折,充滿張力,具有“粗拙”感,白砥認為:“構成雄健者,點畫首要在粗,粗壯、粗重才能體現厚拙的分量,因此,

《張遷碑》的點畫如重量級拳手,雄強厚拙。

《張遷碑》字卡套裝

#2

率真顯拙

圓筆圓轉遒勁、活潑健秀,如果單用,不免顯得單薄、輕浮。方筆方整莊重、剛健雄渾,若一味使用方筆,不免呆板拘謹,缺少神采。

《張遷碑》以方筆為主,方圓並舉。

“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方圓並舉,體現了點畫書寫的率意,具有古拙率意之美。

《唐人臨右軍東方像贊》認為

“隱勁於圓,藏巧於拙”

,透過圓的用筆能使書法產生“圓厚”的線質,具有古意,正如蔡邕《九勢》所言:“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這 種“厚質”感的用筆,具有“圓厚”的立體效果。

翁方綱《復初齋文集》也說了

“書法以質厚為本”

,“質厚”即是“拙樸”,也稱“厚拙”。“質”,指審美物件樸素的審美風格特徵。唐代竇臮《述書賦》謂:“彥先尚質,無而不有。”質樸的藝術風格,旨在追求藝術的自然美。

當多個點同時出現在一個字中時,根據字勢、筆勢的需要靈活運用,點的方圓變化造型隨之改變,如“漢”“為”等字點的率意變化。

“漢”字的三點水,第一、二點形似三角,藏鋒逆入向右上,再折筆向右下,然後轉左下收筆,造成阻力感。“常”兩點為“撇點”和“捺點”,左右呼應,率意而不草率,在收筆處摻入了“澀”的成分,而《禮器》中“漢”的三點則更加講究規矩法度。

《禮器碑》“漢”字

《張遷碑》點畫的率真用筆,無造作的姿態,正如傅山“寧真率毋安排”所體現的天趣拙樸。

《張遷碑》字卡套裝

#3

金石顯拙意

“金石味”指刻在甲骨、澆鑄在青銅器、刻於石碑之上的書法,由於器質本身的質感和久遠的歷史所呈現的區域性剝落、殘缺而形成的蒼勁古老的“硬效果”。

首先,“金石味”體現殘損的時間感

,鐘鼎彝器、碑碣瓦甓等由於年代久遠,其特質顯示滄桑的韻味,體現“老”與“拙”的“殘損之美”;其次,青銅器和石碑上的文字經過鑄造和鑿刻,具有刀刻的“峻勁”感。另外,畫家將金石書法和篆刻融入繪畫,轉化為一種藝術感受與氣質,產生“重、拙、大”的高古遺風。

《禮器碑》東里潤色本VS日本二玄社本

《張遷碑》的線條自然斑駁、殘損具有含蓄意象美。斑駁粗壯的金石味線條,體現“渾拙”之意,“渾”是線條邊緣不規則,不清。

何焯跋《北魏營州刺史崔敬邕墓誌》有言:

“入目初似醜拙,然不衫不履,意象開闊。

“渾拙”之意即外貌雖然醜陋,但卻“意象開闊”,古人謂之“錐畫沙”“印印泥”等,體現的是“得意而不盡意”的意象美。

《張遷碑》字卡套裝

上一篇:小楷如何貫勢?
下一篇:“大風+寒潮”雙預警!這波冷空氣有點猛,要“一夜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