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18層條石砌到6米高!錢塘江海塘考古發現一段清朝古海塘

錢江晚報

錢塘江海塘從東漢起,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曆史,現在杭州還保留著多處古海塘遺址。近期,杭州古海塘臨平段考古發掘工作有重大進展。

昨天下午,由杭州市園林文物局、上城區人民政府主辦的杭州首屆海塘論壇暨世界遺產聯盟會議在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舉行。論壇上,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享了今年最新考古發現的“牛角村古海塘遺址”。

牛角村古海塘遺址位於臨平區喬司街道東湖快速路和杭海路(外翁線)交叉口的東南側,喬下線以西,距今錢塘江北岸約5。5公里。從時間來看,修築於清代中期,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

遺址現場有兩個獨立並行的海塘,一個是北側的石塘,一個是南側的柴塘,整體結構儲存完整。

這個遺址上發現的石塘長100米,寬約21米,高約6米,是歷年考古發現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古海塘遺址,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比如石塘迎水面區域,長60米,高6米,從下到上由18層條石鋪砌而成,非常規整,而且全部用灰漿抹縫,封住條石之間的縫隙,防止潮水湧入,越到底部,灰漿越多。再往下底部樁基中,還新發現了橫向的木樁。

迎水面頂部大約有1。5米寬,鋪設的條石之間最早由密密麻麻的鐵錠加固,這也是非常罕見的,只可惜,遺址僅剩一個鐵錠實物。

根據文獻記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工修建章家庵至七堡段魚鱗大石塘,於乾隆五十二年竣工。乾隆時期曾在章家庵及範公塘新建了柴塘。

“這裡發現的魚鱗大石塘、柴塘遺址,都與文獻記載相符,不僅證明了史料記載的準確性,也以實物的形式彌補了文獻在塘體結構方面記載的缺失,具有重要的證史、補史作用。”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周學斌說,“現在大家會覺得這個古海塘離錢塘江有5公里多,其實早已失去防潮抗洪的作用,但它從側面反映了錢塘江流域自古以來滄海桑田、水流變遷的歷史,是研究杭州城市空間發展變化的重要歷史地理座標。”

論壇還發布了《錢塘江海塘遺址保護倡議書》。

杭州上城區文廣旅體局局長薛迓冰表示,錢塘江海塘從上城區全域穿過。轄區內擁有多種塘型,歷史跨度大,遺存儲存相對完好,是一個天然的海塘博物館。接下來,上城區將在持續發揮海塘遺址博物館總平臺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錢塘江海塘的保護利用和海塘價值文化的挖掘研究,與同盟單位資源共享、工作共促、成果共推,打響海塘文化金名片,有序推動海塘申遺工作。

(原標題《錢塘江海塘考古又有新發現 清朝建的一段古海塘 18層條石砌到6米高》,編輯 何雙伶)

上一篇:乾隆長子永璜:失去了皇位繼承資格,但差點讓乾隆見到溥字輩的人
下一篇:兩種麵粉和雞蛋一起攪拌,輕鬆做出美味鬆餅,簡單營養大家都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