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傳承創新 紀念上海石氏傷科150週年研討會舉行

圖說:揭牌儀式現場 主辦方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今天上午,“紀念上海石氏傷科150週年暨石印玉教授學術經驗研討會”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舉行。

上海石氏傷科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為保護單位之一,並於2005年組建成立了石氏傷科醫學中心,建有海派中醫流派石氏傷科傳承研究基地,全國中醫學術流派石氏傷科流派傳承工作室。經過150餘年傳承發展,上海石氏傷科服務百姓,學術傳承者逾千人,足跡遍及海內外。

對於一個學術流派而言,學術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自然成為流派的靈魂和生命線。

記者從研討會上了解到,石氏傷科的第二代學術傳承人曉山先生,在日常繁忙的診務之餘,還積極參與當時的學術組織“中華醫學研究所”的活動,與同道進行切磋交流,取長補短;同時,閱讀大量中醫典籍,從中汲取營養,用於臨床,提出並奠定了石氏傷科在整體觀指導下調治傷病的學術思想根基。

第三代學術傳承人筱山、幼山先生,進入上海中醫學院兼任教職,在附屬醫院開展診療教學,主持編寫供高等中醫藥院校使用的《中醫傷科講義》首部教材,開創了中醫骨傷科學高等教育之先河。兩位先生納徒授課,並在學術團體擔任職務,系統整理石氏傷科學術經驗,總結規律,提出了一系列鮮明的學術觀點,將家傳驗方公開,並收入全國教材,驗之臨床,安全有效,從而奠定了當代石氏傷科的學術地位。

第四代學術傳承人石仰山、石純農、石印玉、石鑑玉等在當代發展中各有貢獻,如:石仰山領銜與藥廠合作把祖傳傷藥膏三色敷藥製成巴布劑——複方紫荊消傷巴布膏,成為上市中成藥,影響更為拓展;並申報“上海石氏傷科療法”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

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石印玉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提出“傳承發展石氏傷科學術精華、培養造就中醫骨傷創新人才”的發展理念,堅持以“臨床為基礎、科研為導向、教學為根本”的工作方針,醫、教、研協同發展。根據疾病譜的變化和中醫學的特色與優勢,確立了“中醫藥防治慢性筋骨病損”的主攻方向,圍繞骨關節病、骨質疏鬆症、頸椎病、腰腿痛等開展了系統深入地研究,對石氏特色針刺和手法技術進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提出“治傷識人、整體調治”的當代骨傷科臨床診治新思路,創立了當代中醫診治慢性筋骨病損類疾病的新理論和技術體系,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在理論和技術方面都有所創新。在石印玉教授帶領下,經過眾多石氏傷科學術傳承人近30年的共同努力,石氏傷科由一個家傳的學術流派一躍而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記者獲悉,去年12月,經過專家論證,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正式批准由曙光醫院牽頭建設“上海市慢性筋骨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經過近一年的工作,這支隊伍已經基本構建完成,涵蓋了上海中醫藥大學系統主要的附屬醫院和5個二級醫院以及5個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上一篇:46年此人前發現兵馬俑時,以為挖出了“鬼”,上報後獲獎3角6分
下一篇:一場挽救生命的5G遠端全維度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