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溝通”就是動嘴?很多的人陷入:4大溝通陷阱

文    /    張涔汐

01

七八年前,我參加一個拓展沙盤的活動,參賽人數大概20人。

教練拿出一個紙盒箱子,箱子裡放著一堆的紙條,每個人像抓鬮一樣隨便抓取一個紙條,參賽要求為不準相互看紙條的內容,不能說話,全程緊閉嘴唇,然後完成各自任務。

每個人接收到字條的資訊不同,比如有人看到的資訊是“底座”,有人看到的資訊是“大梁”、有人看到的資訊是“柱子”等等。

看到自己收到的資訊,又不能相互用語言交流,相互獨立,大家頓時一臉茫然,到底要完成什麼任務呢?啥底座、大梁這是幹啥的啊?

但是這20人中有一個人拿到的紙條是:我們需要建造一個塔。

只有他一個人知道團隊要完成這個任務,其他的人獲得的都是瑣碎的資訊,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麼任務。

02

後來,獲取到需要建造一個塔這個資訊的人,迅速用手勢讓大家安靜下來。

他的手勢好像在說聽我的,我知道要幹什麼,然後手指在空中比劃著,一個塔的形狀,這個時候手拿著塔尖這個資訊的人,隱約猜到要建塔。

而有些人手中的紙條中沒有“塔”字眼的人,還是一臉茫然不知道到底要完成什麼,接著所謂的“領導”比劃著手勢,最後花了2個多小時的時間,大家才猜到:哦,我們要建造一個塔,

最後完成了任務。

透過這個沙盤活動,我第一感受:

溝通能力真是太重要了,明明建造一個塔嘴說清楚就行了,最後費了這麼大的勁兒,比劃半天,猜了半天才猜到團隊任務要搞啥。

但是,當我進入職場後,才發現很多職場人跟當時我參加沙盤活動一樣,因為欠缺溝通能力,執行任務經常出錯,甚至南轅北轍浪費時間成本,我們都誤以為:

誰都有一張嘴,難道不會表達嗎?

那是因為你對溝通能力存在盲區,溝通漏洞型法則中:

你心裡想的是100%,嘴上說的是80%;別人聽到的是60%,別人聽懂的是40%,別人行動的是20%。

你心裡想的和別人執行鍥合度越高,代表你的溝通能力越強,而出現的出入越大,代表你的溝通能力越弱。

我曾經聽到不少人抱怨:

我說清楚了,是他沒有聽懂,為啥怪我;這個事兒,明明是他沒有處理好,為啥怪我沒有告訴他等等。

今天涔汐給大家上溝通能力的乾貨啦!

03

核實資訊的準確性,而不是我“以為”

案例:電視劇《都挺好》中,姚晨飾演的蘇明玉是一家分公司總經理,她的手下有一位得力干將助理小新。

這部劇,有很多職場學問。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蘇家的幾口人上,而忽略了不起眼的配角,今天我來剖析身為總經理助理的小新,大家仔細看電視劇會發現,小新有著非常強的溝通能力。

有一次,蘇明玉嘰裡呱啦給小新安排了一大堆的任務,小新聽完蘇明玉安排沒有屁顛屁顛立馬去處理,而是說:1、2、3、4、5明總,你看是不是這些。

蘇明玉點頭後,小新拿起資料夾就出去了。

而我們在職場中,很多人犯了一個職場溝通大忌:不向溝通者反饋自己獲取的資訊。

比如:表達者想表達的是100%,而接收者可能收到10%的資訊,就跑去吭哧吭哧幹活了,結果是南轅北轍。

甚至偶爾當我們腦子混沌的時候,嘴裡說的連80%的準確度都達不到,比如心裡明明想著週五的交稿,但是嘴裡卻說著週四交稿,我以為我說的是週五,但是表達的卻是週四。

如果接收者解碼資訊不核實,我就一直以為我嘴裡說的就是週五,這就是溝通中表達者偶爾會出現的錯誤。

04

馬東在《奇葩說》中說了這麼一句話: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很多人心裡想的是100%,但是表達能力有限,準確資訊只輸出了70%甚至60%的資訊。

這就讓資訊的輸出打了折扣,如果接收者解碼的能力再打折扣,最後還剩下多少準確信呢?

溝通中一大忌諱:我以為

我以為你讓我明天來處理這個事兒;

我以為你當時不需要人員;

我以為你跟客戶溝通了呢;

把你獲取的資訊向對方核實,這是溝通中的一個關鍵程式,如果你核實的資訊,對方說:完全正確。

OK,完全按照這個指令執行,出現問題是對方的責任,而你沒有獲取100%的資訊,卻根據你理解的20%的資訊去處理,這個時候會出現相互扯皮爭論的局面。

我初入職場時,上司給我上了第一課:

不要把“我以為”當成口頭禪,懂了就懂了,沒懂再溝通,別不懂裝懂,資訊核對清楚再去執行。

否則你會習慣性犯了溝通大忌,浪費時間成本。

05

不顧及資訊接收者的理解能力去表達,稱無效溝通

有一次,我看到賈玲參加的一個綜藝節目《方言版傳聲筒大比拼》。

遊戲規則是由第一個人把一句話用粵語傳遞給後面四個人,後四個人提前是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的,只能聽著傳遞者的表達。

第一個人拿到一張紙寫著“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旗”,接著播放出粵語讀取這句話的聲音,第一個人用粵語把這句話說給第二個人聽。

第二個人聽完第一個人表達雲山霧罩,然後根據自己接收的資訊比劃著表達給第三個人賈玲。

賈玲一聽快哭了,這到底在說啥啊?後來賈玲硬著頭皮向第四人傳遞資訊,成了“咯咯噠咯咯噠咯咯咯噠”。

最後一個人接到資訊後,主持人問猜猜這句方言啥意思,他意味深長地回答:我猜測意思是“肚子大”。

沈騰在下面笑的人仰馬翻,一句“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旗”的資訊,最後他們猜出來的是:肚子大。

這兩個資訊得相差十萬八千里啊。

06

其實這就反映了溝通中的誤區,表達者只顧著自己表達,沒有考慮到聽者的理解能力。

遊戲中的這些參與者都不懂粵語,他們是無法解碼粵語所表達的資訊,也就無法獲取準確的資訊。

大家別笑,很多人犯了這個溝通的大忌:

不站在聽者理解能力的角度,自己表達完了就完了,能不能聽懂是你的事兒。

拜託這不是英語高考練聽力,說完了就拉倒,聽沒聽懂是你的事兒,你的目的是讓對方get到你的資訊完成任務,對方準確獲得你給的資訊才是溝通的關鍵。

比如,你的同事現在正在KTV,而你這個時候有個重要的事情需要跟他溝通,你得考慮到他接電話因為太嘈雜而不能完全get到你的資訊,你得通完電話後,再給他發條微信,用文字把任務說明清楚。

比如,你是一個博士生,而坐在你對面的是一個沒有上過幾天學的農民,而你要跟他介紹一個產品,就不能用高科技化的專業術語介紹,他的認知能力理解不了你表達的專業術語。

這個時候,用這就是網友們說的話:能不能說點兒人話。

一個溝通高手一定不是想當然表達,而是站在對方理解的程度上去溝通。

比如對方所在的場合、對方的文化程度、對方的理解能力,對方目前的處境等等,這是溝通的智慧。

對牛彈琴不是牛的錯, 而是你表達方式的錯,你應該給牛喂草,而不是彈琴。

07

及時反饋,雙方資訊持續保持一致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暱稱:熊熊。

她學習的是插畫設計美圖設計類的專業。我曾經跟在她合作中,感受到了跟一個溝通高手合作真是太痛快了。

比如我讓她設計一個海報或者是圖片,她會提前給你一個預估時間大概多久完成,在這期間隨時跟你反饋進度,有特殊情況她一定及時通知你,你永遠不會擔心這個任務無法完成,因為會第一時間把任務的進度反饋給你。

而我也曾經合作過另外一個設計師,同樣是設計圖片,每次都是我追著問進展程度,而且還不能及時得到回覆,這讓我溝通起來特別累。

我們在執行一個任務的時候,會忽略資訊及時反饋這個環節,資訊及時反饋在什麼場合最能體現,在做活動的時候。

案例,在主持學有個教科書版的案例董卿的“金色3分鐘”。

2007年歡樂中國行元旦特別節目中,當接近零點時,現場時間突然出現了兩分半鐘的空檔,導演馬上安排董卿救場發揮。

當董卿開始大方自如地自由發揮時,耳麥裡突然出來導播的誤判:“不是兩分半鐘,只有一分半鐘了。”董卿連忙調整語序,準備結束語,而此時,耳麥裡再度傳來更正:“不是一分半,還是兩分半!”

這就是資訊及時反饋的重要性,尤其在大型活動中,隨時可能會有突發情況,甚至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小事兒,資訊沒有及時反饋影響大局。

08

不要帶著負面情緒去溝通,關鍵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洩

案例:助理沒有把一件緊急重要的事兒處理好,老闆A脾氣不好大發雷霆,罵道:

你腦子咋長的,被驢踢了嗎?真特麼一群窩囊廢。先訓斥了一大堆,把所有的人罵了一遍,再追責。

老闆B嚴肅地問助理:

現在事情發展到什麼地步了?先跟我說這件事兒沒辦好,問題出現在哪裡?為什麼出現了這個問題?補救方案是什麼?

事情解決了,最後問責,該罰的罰,該訓的訓。

老闆B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去溝通,而 A老闆不叫溝通,叫發洩式的表達,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結果。

09

如何避免負面情緒的表達呢?

方法:用職業化語言替代情緒化的語言溝通

1、指責的態度:你這個方法不對,你怎麼想的,用腳指頭也能想明白啊!

換成: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你看看這樣處理會不會更好些?

2、發洩的態度:我現在不想聽你說話,你真是太煩人了,這個時候別煩我!

換成:我現在狀態不太好,稍後咱們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嗎?

3、傲慢的態度:你沒有我專業,聽我的!

換成:我以專業的角度,給你一個參考建議,希望你慎重考慮一下!

4、抱怨式溝通:我現在任務一大堆,根本顧不上,我哪裡有功夫做這些呢?

換成:我現在的時間非常緊張,目前重要的任務還沒有完成,這件事兒我打算往後緩一下可否?

每個人都有一張嘴,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是溝通高手。

因為溝通能力靠的不僅僅是一張嘴,還有你的語言表達能力、智慧、修養、思維能力、穩定的情緒,看了這篇文章,大家自測一下你是不是一個溝通高手呢?

作者簡介

:我是涔汐,數篇文章全網千萬閱讀量,個人新書《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幾百篇職場乾貨,期待你的關注。歡迎關注:@我是涔汐,500萬字的原創深度文章,快速讓你增值。

上一篇:學習易經後,感覺世界與從前有何不同?
下一篇:水彩版的迪士尼公主,樂佩公主精緻活潑,艾莎女王高貴冰冷